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盧彥:我市發佈《關於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
視頻來源:首都之窗 發佈時間:2020-05-17 21:08
北京市副市長、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醫療保障組組長盧彥: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市政府,對大家關心支援首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前,首都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已經進入常態化階段,並即將迎來全國“兩會”的勝利召開。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召開市委全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若干重大問題並制定意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重大的長遠意義。
這是我們不折不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的實際行動。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極為重視,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領導全國上下迅速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明確了“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十六字方針,主持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我們戰勝疫情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奮戰,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經濟社會正常秩序加快恢復。
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北京的疫情防控始終是全國的重點、是必保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北京的疫情防控工作,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兩次親臨北京抗疫一線調研指導併發表重要講話,為做好首都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學指南、注入了強大動力,這是首都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的根本原因。我們這次召開市委全會,就是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若干意見》中也突出了全面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指導我們在今後的常態化防控下,繼續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築牢首都安全屏障。
這是我們對三個多月以來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一次經驗總結。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們在體制機制、傳染病預防控制、重症患者治療、物資保障、科技支撐、群防群控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好做法、好經驗。比如,中醫藥是這次應急救治的一大特色和亮點,確診病例中,超過9成的患者使用了中醫藥,臨床療效觀察,總有效率90%以上。再比如,“健康寶”“京心相助”等小程式成為疫情防控工作的好幫手,為群眾日常出行和復工復産帶來很大便利。等等。這些好經驗、好做法,都是這次疫情防控中形成的,符合首都特點、順應超大城市公共衛生治理規律的有效做法,我們進行了梳理總結,通過《若干意見》固化下來,形成長效機制,長期進行堅持。
這是我們做好常態化防控工作、推進復工復産、恢復經濟社會正常秩序的現實需要,也是我們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長遠需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論做好當前工作還是實現長遠的目標,都要有據可依、有規可循,都要聚焦短板、弱項謀劃長遠。比如,醫療物資保障問題,疫情防控初期,醫用設備、防護服、口罩等物資頻頻告急,我們的口罩産能是0,反映口罩問題的市民來電一度佔據12345市民服務熱線首位,市場上“一罩難求”,我們不得不多方協調調配以滿足市民需求。我們深刻反思這些問題,在《若干意見》中提出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的具體措施,這既是當前開展常態化防控工作、推進復工復産的重要保障,長遠來講也是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撐。在建設目標方面,我們立足當前、着眼長遠,按照2022年、2025年、2035年三個節點,分別設置了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到2035年,全面建成與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相適應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關於《若干意見》主要內容的考慮,我們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作為根本依據,全面落實。同時,突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改革創新、強化問題導向,突出首都特色和首善標準。《若干意見》明確了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建設目標。從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強化公共衛生科技和人才支撐、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等六個方面,提出了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內容和具體措施。《若干意見》最後從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嚴格落實“四方責任”、加強公共衛生財政保障、完善群防群控機制、加強宣傳引導等五個方面對加強黨對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工作的領導提出要求。為了提高《若干意見》的可操作性,我們按照細化、量化、具體化、項目化要求,制定了《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將各項措施落實落細,確保取得實效。
借此機會,我簡要介紹六個方面重點內容。
第一,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這次疫情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程參與防控各個環節,展示出了專業水準和優良作風。同時,我們也感到,作為首都和超大型城市,與常態化疫情防控需求相比,疾控力量仍然明顯不足。目前,我市每萬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是1.65,仍低於國家1.75的標準。所以,必須把加強各級疾控中心建設擺上重要位置。我們在推進市區兩級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規劃建設好市疾控中心新址等方面,將有序開展工作。
同時,我們將築牢基層公共衛生“網底”。這是疾病預防第一道防線。在疫情防控中對發熱患者的篩查,光靠大醫院是不夠的,更多還是要靠一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截至2019年底,全市還有31個街道(鄉鎮)沒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有的33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14個沒有實體機構,36個建築面積未達標,186個沒有編制床位。這些都要加緊補齊。我們還將培養、引導全科醫生充實到一線,抓緊設置一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篩查哨點,深入推進分級診療,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真正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第二,全力以赴提高醫療救治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市在醫療救治方面仍有短板。
一是傳染病救治醫療資源不足。目前,我市具備傳染病收治能力的主要為市級醫院且佈局不均。為應對這次疫情,我們應急改造了現有病房,新建了一些臨時設施,基本滿足了應急救治需要;但從長遠看,還是要加強和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因此我們將加強定點醫院建設,構建央地軍地協同、平戰結合的傳染病救治網路。
二是醫院防護能力不夠。很多醫院缺少收治傳染病患者的獨立病區,發熱門診設置不夠規範,醫患動線不夠科學,導致院記憶體在交叉感染風險。特別是負壓隔離病房數量不足,難以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需要。目前,全市醫療機構中(包括市屬、央屬、軍隊屬)負壓病房僅有290間,遠低於上海、廣東。為此,我們將加強負壓病房和重症監護病房建設。
三是醫防融合需要加強。目前,疾控機構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仍處於傳統的傳染病防控模式,市、區兩級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之間沒有形成順暢高效的工作網路體系。下一步,我們將健全完善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密切協作的工作機制,構建“疾控-臨床-科研”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形成上下貫通、醫防融合的防病體系。
第三,切實加強應急物資保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物資是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物質基礎。疫情之初,北京醫用防護物資嚴重匱乏,給了我們深刻的警醒。我們必須把物資設施保障作為重要任務來抓,真正做到有備無患。一方面,我們將確保有必要的實物儲備。充分考慮除疫情外的其他風險,明確各類應急物資儲備品種、規模,建立壓茬使用、定期更換機制。另一方面,將保存一定産能。這次疫情防控為了解決物資缺口,我們在爭取國家調配同時,下決心組織企業自己生産防護物資。經過努力,口罩日産量從0猛增到1200萬個,防護服日産量從0增加到3萬套,不僅滿足了自身需求,還支援了其他省區市,甚至還出口一部分。下一步,將合理評估需求,在全市範圍內保留一定規模的應急物資生産企業,實施重要應急物資相關生産線、原材料的全産業鏈佈局。注重産能轉換,實現隨時通過企業轉産、企業聯合、生産要素重組快速獲得新增産能。加大政府採購支援力度,加強與企業的物資供應合作。還將在京津冀範圍建立應急物資生産聯保機制。建立重大疫情防控物資保障配發機制和工作預案,確保精準調配,最大化物資使用效能。
第四,不斷夯實公共衛生基層基礎。基層是重大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只有築牢基層公共衛生基礎,整體公共衛生網路才能穩固。這次疫情防控中,我們推動力量下沉,做實社區防控這個環節。共有160余萬名黨員和群眾投入到社區防控,開展“敲門行動”“地毯式”摸排、強化卡口管理、把守“三無”小區,社區(村)嚴格居家和集中隔離觀察共365.4萬人,打響了一場人民戰爭,構築起了阻斷疫情的嚴密防線。未來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一個重點,就是將持續夯實基層基礎。我們將把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納入社區治理體系。做實社區(村)公共衛生委員會的作用,用好物業企業這支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會或自管會,堅持社區健康監測、跟蹤隨訪等措施,加強對失管、棄管小區的管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共同守護好家園。關心鼓勵社區工作者進一步做好本職工作,繼續發揮“朝陽群眾”“西城大媽”等群體作用,構築起防控疫情的銅墻鐵壁。
第五,強化科技、人才和法治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這次疫情防控,科技防疫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在摸底排查中,大數據提供了重要支撐。下一步,我們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和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將充分發揮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應有的作用,深化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完善科研攻關體系,在提升疫苗、有效藥物等研發和生産能力上狠下功夫,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和突破。
人才是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的基礎。目前,我市公共衛生人才數量不足與品質不高問題並存,人才培養的定位、層級與實際需求不相匹配。對此,我們將發揮首都高校和科研機構優勢,加大公共衛生領域骨幹人才培養力度;建立醫科類高校供需對接機制,面向實際,以需定教,拓展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渠道。同時,加強國際人才合作交流,培養和引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公共衛生領軍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
法治方面,目前,我市地方性法規中涉及公共衛生的有24件,其中一些需要及時修改完善,比如實施突發事件應對法辦法、動物防疫條例、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發展中醫條例、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等等;還有一些方面地方性法規尚未覆蓋到。我們將系統梳理評估我市公共衛生領域相關法規規章,統籌好基礎性法規、小切口立法以及法律、法規、規章和配套文件的銜接,及時將防疫經驗成果上升為法規制度。細化完善法規的配套文件,建立公共衛生安全標準體系,確保立的法、修的法管用有效。
第六,健全完善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領導體制機制。這次疫情防控,我們在第一時間成立了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下設“一辦十組”。後來又經中央授權組建了首都嚴格進京管理聯防聯控協調機制。這兩個機構反應迅速、運轉高效,對首都疫情防控起到了統一領導協調調度中樞的作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務院辦公廳、外交部、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務院國資委、海關總署、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移民局、民航局、軍委後勤保障部和國鐵集團都在協調機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這樣的體制機制是必要有效的,我們將堅持延續。
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若干意見》就是施工圖、任務書,三年行動計劃是具體抓手。我們將明確各區和相關部門、單位的職責,加大投入力度,堅持項目化推進,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努力按照時間節點實現預期目標。
全國“兩會”將於下周在北京勝利召開。服務保障好全國“兩會”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市裏已經制定服務保障方案。我們將做好“兩會”期間疫情防控工作,完善應急處置預案,把防控措施落實到位,最大限度降低各類風險,為全國“兩會”勝利召開創造好的條件和氛圍。
閱讀全部
我來説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