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視頻北京 > 市政府新聞發佈會 > “《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修訂暨2018年市防汛準備工作”新聞發佈會 

“《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修訂暨2018年市防汛準備工作”新聞發佈會 

文章來源:首都之窗 發佈時間:2018-06-04 15:06

分享:
時間:2018年6月1日
  簡介:日前,我市對《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進行了修訂,現已正式印發實施。此次發佈會專門邀請到市有關部門領導向大家介紹解讀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修訂情況,同時也向大家介紹北京市今年防汛準備工作。
  主持人(田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日前,我市對《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進行了修訂,現已正式印發實施。同時,今天上午八時,全市正式上汛。今天我們專門邀請到市有關部門領導向大家介紹解讀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修訂情況,同時也向大家介紹北京市今年防汛準備工作。
  首先我向大家介紹出席今天新聞發佈會的各位領導: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斌先生,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梁豐女士。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市應急辦、市規劃國土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旅游委、市公安局交管局、北京排水集團、北京地鐵公司有關單位負責同志,他們在第一排就坐,到時候也可以回答記者朋友關心的問題。下面有請劉斌副局長介紹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修訂情況和2018北京防汛準備工作情況。
  劉斌: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首先要感謝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防汛工作的關注和支援。下面我簡單把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修訂的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彙報。首先我們為什麼要修訂這個預案?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防汛預案的制訂修訂本身有自己的規律,經過一段時期和一段時間,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修訂。我們上一版的防汛應急預案是2014年,四年時間過去了,根據防汛工作的實際需要,也到了該修訂的時間。
  第二,為了進一步和2016年頒佈的北京市總體應急預案相銜接,2016年頒佈以後,各個部門相應的應急預案都要根據總體預案逐步進行修訂,預案修訂需要流程與時間,把兩個工作銜接好。第三,通過這些年防汛實際工作,我們總結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方法,有必要在防汛預案中修改。
  接下來彙報一下這個預案重點修訂了什麼,主要有幾方面。從防汛指揮體系職責上,我們有一些新的內容。比如在防汛指揮體系裏增加了市體育局,預案中明確修訂,市體育局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市體育系統防汛安全工作,負責建立健全體育賽事和體育健身團體防汛團體的組織體系,責任制體系,人員轉移、安置、警示、教育等工作,及時向市防汛指揮部報告應對部署,處置措施等情況,完成市防汛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我們是特大型的城市,當發生重大的雨情、汛情的時候,大型體育賽事就可能會成為風險。同時有一些人喜歡野游,一些目的地在汛期往往又是最容易出現風險的地方。
  同時我們也增加了網信辦,負責組織指導協調網路媒體做好防汛工作動態宣傳、資訊發佈、輿論引導工作。大家都知道,現在是一個網路資訊時代,用好了,網路可以成為我們防汛的耳目,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廣播臺。用不好,錯誤的資訊可能會誤導我們的防汛工作,甚至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這些都是我們這些年來積累下來的發展行之有效的經驗。
  在總體要求裏,大家可以看到也有一個新的變化。原來,防汛講五落實,四加強。其中,五落實,就是落實責任制、預案、物資、隊伍和避險措施,現在又加了一個落實,即隱患排查。這也是這些年來防汛積累的經驗和發掘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還有一些新的變化,比如這一次增加了應急準備內容。一旦我們發現未來,比如48小時可能會有大暴雨、大的汛情,我們會加強對準備工作的督促檢查,進行汛情會商,通過手機短信、網路、電視台等渠道廣泛發佈警示資訊,同時要求各相關防汛指揮部加強轄區重點水利工程、山洪溝道、旅游景區等部門與災害的巡查與布控,把備戰工作怎麼做,做什麼,規範化制度化。
  為了把防汛突發事件處置好,我們首先對防汛突發事件進行了分類,分為六類。第一是水利工程及河道類,二是道路積水塌陷類,三是山洪地質災害類,四是地下管線事故類,五是城鎮房屋及在建工程類,六是游客被困類。針對六類突發事件類又分一般、較大、重大、特大四級。根據突發事件的影響,破壞力造成的損失,我們針對四級六類又制定了相應的應急啟動措施,就像暴雨有藍黃橙紅預警,針對以上突發事件,也要啟動相應的四級響應。
  新頒佈的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中還有很多新的內容,比如加強與周邊河北、天津的資訊互通,還有防汛搶險相關工作,內容非常豐富,今天的發佈會不但是做一個簡要的介紹,更需要我們各級防汛部門認真去研讀學習,真正能落到實處,這就是我們修訂預案的目的。我就先彙報這些。
  主持人:下面有請梁豐副局長介紹2018北京汛期天氣情況。
  梁豐:大家下午好!我先介紹一下北京地區天氣的情況。第一、北京汛期天氣氣候特點:北京地區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6月1日-9月15日,下同),約佔全年降水量的85%。汛期降水的年際變化大,1956年最多為908.7毫米,1999年最少僅為225.4毫米。近十年汛期平均降水量(425.9毫米)比常年平均(410.4毫米)偏多3.78%。北京汛期主要降雨多出現在午後到前半夜以及凌晨兩個時段。暴雨多集中在房山、密雲及城區等山前迎風坡一帶。汛期常年平均氣溫為24.5℃,觀象臺曆史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1999年7月24日,為41.9℃,平均高溫日數為7.7天。
  第二、今年汛期氣候趨勢預測: 今年以來(截至5月27日),我市平均降水量為79.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9.6%;其中,4月份降水量為51.6毫米,比常年(22.2毫米)偏多1.3倍,為2009年以來同期最多。平均氣溫為6.5℃,接近常年同期。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組織的全國汛期氣候預測會商意見,今年汛期,全國降水總體呈“南北多,中間少”,華北地區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預計,華北雨季開始時間正常,結束時間偏晚,雨季略偏強,京津冀地區降水量為330~48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
  根據預測,今年汛期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夏季風較強盛,有利於水汽向北京地區輸送,同時中高緯地區大氣環流形勢也有利於北京地區降水偏多。預計,今年汛期北京地區降水量為410~450毫米,比常年同期(373毫米)偏多1~2成,出現大雨以上量級的降水日數有5~7天,比常年同期(4.8天)偏多。平均氣溫為25℃左右,比常年同期(24.5℃)略偏高。高溫日數為7~9天,接近常年同期(7.7天)。 受科技水準限制,氣候預測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公眾應及時關注臨近天氣預報預警資訊,提前採取防範措施。
  第三、全力做好汛期氣象服務準備工作: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周密部署。市氣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中國氣象局的總體部署,加強組織領導、提前部署,印發汛期氣象服務工作方案,成立汛期氣象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全面開展汛期檢查。
  二是強化技術支撐。通過加強X波段雙偏振多普勒天氣雷達等新觀測設備業務應用,對業務平臺進行研發升級,優化北京短時臨近監測預警一體化平臺功能,固化高影響天氣預報過程的復盤研究機制等手段,提升預報水準。強化和鞏固京津冀氣象部門災害性天氣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完善氣象防汛會商聯動和資訊通報機制。
  三是提高氣象預警服務能力。繼續堅持“遞進式預報、漸進式預警、跟進式服務”的預報預警服務模式,完善預警資訊發佈工作機制和流程,豐富發佈渠道和手段,確保預警資訊發佈平臺安全、穩定和有效運作。繼續深化與地質災害、道路交通、旅游、城市管理等專業部門的合作。
  四是豐富公眾氣象服務産品,加強科普宣傳。依託“氣象北京”微信,全面應用智慧網格預報産品。面向市民提供基於位置的預報服務;實時展示天氣實況和分區預警資訊;提供休閒天氣、地鐵天氣、出行天氣、花粉監測等專題服務。借助新媒體、新技術,聯合社會資源,強化傳播協作,廣泛傳播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資訊,提高氣象災害防禦科普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最後感謝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氣象工作的關心和支援,也希望我們共同努力把今年的防汛工作做好。謝謝大家!
  主持人:今天的發佈會有兩個主題,一個是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修訂情況,第二是北京市今年的防汛準備工作開展如何,剛才梁豐副局長已經介紹了天氣情況,下面請劉斌副局長介紹2018年北京防汛的準備工作。
  劉斌:我們針對2018年的防汛工作做了以下準備: 第一,提早謀劃落實各項防汛措施。 市防指提早統籌部署汛前防汛任務,1月印發了全市防汛抗旱工作要點,部署全年防汛工作。3月對全市汛前準備工作開展專項檢查,督促各項防汛工作落實。5月17日,盧彥副市長組織召開了全市防汛工作預備會,分析研判防汛形勢,完善防汛工作方案,推進各項防汛工作落實。5月29日,陳吉寧市長主持召開市防汛指揮部第一次會議,發表重要講話並簽發上汛令,盧彥副市長作了上汛動員報告。
  第二,廣泛開展防汛安全檢查督查。 5月7日,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帶領國家防總海河流域檢查組來我市檢查指導防汛工作,傳達國家防總防汛抗旱工作要求,督促我市防汛工作落實。 市防指就全市汛前準備工作開展集中檢查,對汛後工程開展持續督查。為什麼強調這麼多關於防汛檢查呢?實際上這麼多年的防汛應急工作使我們深深感到隱患排查的重要性,講檢查不是一個走過場的行為,而是實實在在,扎紮實實,怎麼深入都不過分。
  第三,全力推進汛後防洪排澇工程建設。 2017年汛後,全市制定了汛後防洪排澇重點項目實施方案,組織實施包括積滯水點治理及水毀修復在內的3大類71項重點工程,着力解決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各項工作都在按計劃有序進行。
  第四,突出重點工程防汛安全保障。 進一步落實城市副中心、冬奧會、世園會、新機場等重點工程防汛保障工作。
  第五,調整健全各項防汛工作機制。 全市各級防指和專項專指認真總結近年來防汛工作有利經驗和做法,在汛情會商、預警響應、資訊共用、應急搶險聯動、景區應急關閉、軍地聯動等機制,進一步提升汛期指揮決策、預報預警、社會動員、應急搶險等能力。今天來的有幾個專項分指的領導,他們在這項工作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第六,開展宣傳培訓演練。 從我們來講,做這項工作主要依靠在座的各位媒體朋友,我們這些年的防汛宣傳工作得到大家大力的支援,但是我們依然感覺到,在防汛宣傳動員上存在短板。特別是如何提高市民安全意識、自救能力,在這裡我也希望廣大的媒體朋友在這方面幫我們多做一些工作,你們的工作會給社會和人民群眾帶來生命和財産安全。
  以上我講了幾個方面的準備工作,但是我們深深感到防汛工作責任重於泰山,再怎麼準備都不為過,再怎麼準備也要以百萬分的心思去防範每一個可能存在的隱患和風險。我想我們會按照蔡奇書記提出的,以百分之一百二的努力去應對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按照吉寧市長提出的在崗在職在責要求,去努力做好2018防汛工作,也希望大家繼續給我們支援。謝謝大家。
  主持人:下面請記者朋友提問。
  《中國日報》記者:請問今年全市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情況如何,如何做好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
  規劃國土委:我們今年可以説在防汛工作和地質災害防止工作方面早動員,早部署,地質災害分指揮部的指揮部也設在我們這裡,二三月份就啟動防汛工作。同時也啟動了針對地質災害隱患的全面排查,截止到5月底,我們一共排查出新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87處,到目前為止,全市的所有的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一共4964個,按照災害類型來劃分,分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如果按威脅對象劃分,可分為威脅村民、威脅村莊、威脅道路、威脅景區、威脅學校和水庫等等類型。
  我剛才説的這些最新的隱患點的數據,已經通過市規劃國土委的官網已經對公眾發佈了,各位媒體朋友,包括普通的老百姓通過我們的官網都可以查詢到,包括位置和威脅的對象,包括我們採取的群防群治的措施在這裡都可以看到。
  具體我們採取的措施有,一是我們委裏針對涉及威脅村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每個點都做了一點預案,通俗説就是,每一個隱患點都有監測人,有群防群策員,每個點都有預案,都有相應的應急預案。一旦發生有情況,這些群策群防員都會跟我們報告。二是對所有的涉及險村險戶都發放了防災卡,同時在隱患點周邊也設立了總共大概4900塊的警示牌。在汛期,我們會加密跟氣象部門、防汛部門、應急部門會商,依據天氣和雨情的情況發佈地質氣象災害預警,同時也加強跟相關的兄弟單位,包括交通委、旅游委和各區政府的協調配合,共同做好包括山區道路、旅游景區、農家樂等等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巡查和應急調查等工作。
  北京交通臺記者:請問在今年汛期交通委準備了哪些防汛物資和裝備?
  交通委:為了做好2018年防汛工作,交通委組織66支應急搶險隊伍共8000餘人做好交通行業公共交通的應急服務準備工作,同時配備300部公交客運車輛做好客運保障工作和100部貨運車輛,以及2000余臺套的防汛物資裝備做好道路搶險指揮工作。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今年出臺汛期景區關閉和恢復開放的規定,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旅游委:感謝這位記者朋友對旅游防汛工作的關心。今年旅游防汛分指在市防汛指揮部的大力支援下,出臺了景區關閉和恢復開放的規定,這個規定是基於為了更加科學、更加準確的對景區實施關閉和恢復開放,防止一刀切的狀況發生,這也是精細化管理的進一步完善,對應急預案進一步完善。這個規定主要的內容大概就是九個字,分類、分級、分區域響應。
  剛才規劃國土委的領導也講到了,因為景區地質災害也是整個北京市地質災害的一部分,在景區內部,特別是在山區,比如昌平、懷柔、房山這些地方還有大量的地質災害隱患,我們在做分類的時候,根據危險程度也對景區也做了區分,山區景區和非山區景區。分級根據4321應急響應的級別,針對藍黃橙紅四級,啟動從高到低,先關閉地質災害類景區,然後普通涉水類景區,再就是應急響應的等級關閉從高到低景區的危險程度景區。分區域響應,各個地區下雨的時候肯定是預警等級不一樣,需要各區的防汛指揮部做出根據地區的預警程度做出相應的關閉。
  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景區恢復開放。廣大的游客很關心什麼時候能去,在這裡通過媒體向廣大的游客和相應部門提示,因為景區在開放之前需要排查地質災害隱患,很可能大晴天但是景區沒有開放,很多人不理解,因為咱們在規定裏也特別提到景區開放之前必須排查相應的地質災害隱患,確定沒有地質災害才可以開放。所以可能大晴天景區沒有開放,這種情況還可能存在,希望大家理解。
  還有一個提示,游客在出行之前,如果馬上要下大雨,已經有預警了,一定要查看景區和旅游委的官方網站,我們會發佈哪些景區是關閉的,要提前查看,防止影響行程。我們通過盡可能多的渠道向社會發佈景區關閉和恢復開放的資訊,也會公佈景區的聯繫電話,市民可以撥打電話或者查網站。
  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在剛才您在發言中也提到今年汛期雨水比較多,作為公眾自身來講,應該採取哪些防範措施,有哪些建議?
  梁豐:謝謝這位記者提問,這是非常好的問題。前面幾位領導都介紹了各個部門的防汛措施,但是實際上才災害的防禦光有政府的組織還不夠,公眾的自我防範是特別重要的環節。剛才説汛期氣侯預測的情況偏多,今年降雨汛期的過程會多一些。
  具體來説,市民要養成隨時查看最新的天氣預報和預警情況的習慣。北京是季風性大陸性氣侯,冷暖空氣交匯非常頻繁,這些特徵都會影響氣象條件,夏天降雨有非常強的地域性特點,短時間性強,經常伴雷電、大風和冰雹,公眾要有綜合防範的意識,下雨的時候不光防雨,還要防雷和大風,危險的地方不要去。比如剛才説的山區、涉水的地區,大型的工地等,避險的意識要提升。
  除了防範本地的降雨,市民也要關注周邊地區的降雨情況,特別是現在生活條件非常好,大家願意到戶外旅游,在出行之前要關注比如河北、天津周邊的情況。氣象局和防汛指揮部門也會加強跟上游氣象部門資訊溝通。公眾自我防範意識也需要媒體朋友幫助我們一起來加強宣傳,大家共同提高防範意識。謝謝。
  《北京社區報》記者:請問關於本市地下管線防汛專指揮部在汛期做了哪些工作?
  城市管理委:一是完成組織上的保證,在汛期會同成員單位各區政府各管線單位遇見突發事故及時有效配合,及時有效處置。二是抓基礎工作,排查隱患和風險,在上汛後會繼續地不斷排查隱患,立查立管。三是做社會的動員宣傳,進行隊伍演練。四是會繼續加強應急值守和資訊報告。在汛期預見問題及時跟市防指溝通,確保管線能夠安全度汛。
  《北京晚報》記者:我注意到,在防汛期間區域單元布控由12平方公里縮小到7平方公里,請介紹相關情況。第二,今年智慧防汛的亮點在哪?
  北京排水集團:排水集團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高標準嚴要求,不斷提升防汛的能力和水準。剛才您提到單元布控從12平方公里縮小到7平方公里,這是我們今年集團防汛工作的一個亮點。去年在市裏的支援下,集團採購一批新的裝備,應急搶險裝備的水準從去年11.2萬立方米/小時提高到17.2萬立方米/小時,這個能力提升了接近54%。應急水準能力的提升也為我們的布控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布控從去年的123組大中小搶險單元增加到今年229組搶險單元。由於單元組的增加,我們搶險布控 每個單元負責的面積就由原來的大概12平方公里減少到現在的7平方公里。面積的縮小,每個單元負責的責任區域小了,響應速度也是大幅度提高,響應時間縮短了近一倍。我們進行了汛前的拉練,是從基點到所負責的區域布控位置,這一時間從一小時縮短到了半小時。在負責的本區域內,一旦發生險情,從當前位置到最遠端的時間,從四五十分鐘縮短到15-20分鐘。時間縮短,也為整個城區的防汛能力提升做了基礎。
  智慧防汛是我們集團把結合近幾年設備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逐步用於防汛工作的體現。第一,通過建模分析,我們把一些大容量的方溝進行合理的空間利用調控,目的是充分利用管道的空間,把頭15分鐘的降雨攔汛下來,進一步再生利用,同時減少了初期雨水對河道的污染。第二,利用數學模型,分析核心區有哪些易發生積水區域,通過分析為防汛布控,單元的值守提供依據,有針對性對容易發生滯水的區域做布控。
  《北京日報》記者:北京市一直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對防汛工作有哪些好處和影響?
  劉斌:海綿城市無論在我們國家,還是在世界上,當前都是一個熱點。之所以成為熱點,不只是因為它是成熟成型的技術和現象,而在於它是在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領域。在海綿城市建設上,我們國家和世界的差距不大,是走在前列的。講到海綿城市建設,北京這些年做了這麼幾項工作。
  開展骨幹雨虹控制和利用建設,建了32處大型雨虹控制工程,2016年建成蓄洪能力達到700萬立方米的西郊雨虹調蓄工程。這個工程的建成,可以將北京西山、八大處溝等地方的27平方公里暴雨洪水截到西郊雨虹調蓄工程裏,使百年一遇的洪水不進中心城。將西山的洪水蓄到這裡,就不會衝擊中心城區防汛工作,減緩對城區的壓力。
  2013年到2016年,我們開展了中心城77座下凹式立交橋改造,增加蓄水能力21萬立方米。2013-2017年汛期,累計蓄水62萬立方米。77座立交橋的改造,帶給我們這個城市在防汛中的效應,在座的各位媒體可能都有親身感觸,有效緩解我們遇到中等或者稍大一點降雨所面臨的道路積水壓力。
  當然任務和工程措施都不是一勞永逸的。還有開展像海綿型城市公園、社區,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建設了25萬平方米的透水地面,以及雨水滲積自灌系統,地下蓄水池等,實現五年一降雨不外泄。通過這幾個案例大家可以感受到,海綿城市的建設可以有效減輕防洪壓力。
  遇到小雨的時候,海綿城市就體現它的效應。現在走到城市的透水上步道會感受到,鞋濕的少了,所以效益是多種多樣的。基於此,北京把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指標、重要方向。特別是在副中心建設中提出,要在行政辦公區周邊近2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開展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建設,這是國家的試點項目。行政辦公區6平方公里的雨水將來會引入60萬立方米的調蓄航道,在一定的降雨條件下,把雨存蓄起來。這樣一來減輕行政區域內澇的壓力和向外排澇的壓力,二來這些水還可以用於行政辦公區的綠化和水系景觀。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和系統建設任務,需要按照海綿城市的理念和規劃,在未來城市的建設與改造中,一步一步往前走,一年一年往前進。這樣在未來,整個城市防洪排澇壓力也就會進一步減輕,市民生活的舒適感也會進一步提升,我們也能夠存蓄和利用一部分寶貴的水資源。
  主持人:由於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出席今天的發佈會,向我們解讀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修訂情況,同時介紹北京市防汛工作的準備情況。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對北京市防汛工作長期以來的大力支援、宣傳和報道,希望一如既往支援北京的防汛工作。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再見!
閱讀全部
立即發佈

圖片實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