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北京 > 趣説北京 > 趣説北京:東交民巷——使館聚集地

趣説北京:東交民巷——使館聚集地

視頻來源:首都之窗 發佈時間:2023-03-03 17:34 
分享:
東交民巷是從北京天安門廣場南側向東延伸的一條寧靜而普通的小街,全長1509米,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明代屬南熏房,稱“東江米巷”。在近代,這裡曾是著名的使館區,見證了帝國主義列強近百年對中國的入侵。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先後有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德國、比利時等國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並將東交民巷更名為使館街。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侵略者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東交民巷進一步陷入深重的苦難之中。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副武裝昂首通過東交民巷,洗刷了50年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軍管會頒發佈告,莊嚴宣佈在北京市內帝國主義兵營的佔地一律收回,其建築全部徵用。一些與新中國建立正常外交關係的國家,繼續在東交民巷建立使館。1959年開始,按照中國政府的安排,各國使館先後遷往東郊建國門外。東交民巷建立使館的歷史從此便告結束。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反帝路”,後復稱東交民巷。
  現在,東交民巷中建築基本保持原貌,多為國家機關辦公地點,沿街有北京市公安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現在東交民巷也作為著名的愛國教育景點,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小學生前來參觀紀念。
  現在,我們行走在東交民巷,還能看到一座碉堡的部分殘存,還能看到“赫德路”路牌,還能看到部分界墻殘段,還能看到殘存的英國兵營馬廄內的拴馬鐵環,還能看到德國兵營內的地下牢房等等,這些打着半殖民地印記的建築遺存,就像是一部打開的近代史教科書,警示我們牢記過去、奮發圖強。那段刻在中國歷史上的恥辱也絕不會因此被遺忘於時間的長河,將永遠昭告世人我們緣何出發,又將抵達何處。
閱讀全部

我來説兩句

昵稱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