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説北京:《故宮二三事》之禦門聽政是在哪兒“聽”?
視頻來源:首都之窗 發佈時間:2021-01-26 20:15
話説故宮二三事,故宮故事聽我説,今天帶大家聊聊故宮裏的二三趣事。這次給大家説説,我們常聽説的“禦門聽政”制度是怎麼一回事。
禦門聽政制度在清朝有一個變化,尤其康熙以後,禦門聽政的地點不在太和門而是轉在了乾清門。乾清門後面乾清宮是皇帝寢宮,當然從雍正以後皇帝不住在乾清宮,住在養心殿了,在乾清宮西面,也很近。所以皇帝上班的距離近了,方便上班了。從寢宮到太和殿看著不遠,但一個來回是1公里,一年300多公里,一個皇帝在位30年是9000多公里,9000多公里什麼概念呢?整個長城走一遍還有富餘,明代長城是7000公里,皇帝認為這距離有點遠。明代後面很多皇帝不經常禦門聽政了,甚至不上朝了。清代康熙以後禦門聽政的地點,從太和門轉到了乾清門。所以禦門聽政--古代皇帝上朝在一個廣場上進行,不像我們電視劇裏面看到的在室內,實際是在室外的。
我們上文提到了皇帝為了早朝更方便才更改了“禦門聽政”的地點,聊完“禦門聽政”,那麼就來説説這個早朝。古代的早朝究竟是多早?早朝的時間非常早,一般是子丑寅卯,卯正就是6點多的時候就開始早朝。春夏卯正,秋冬是晨出,就是7點多,秋冬天亮晚,稍微往後延了一點。但是大臣們要提前兩到三個小時到場,在這準備。6點多提前兩個小時是4點多,大臣們就得在廣場上站好,畢恭畢敬地等待皇帝出現。因為你得等皇帝,不能讓皇帝等你,所以早朝在這個地方舉行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康熙非常勤政,他起得其實和大臣們差不多,他每天早上4點種起床,叫“未明求衣,坐以待旦”,什麼意思呢?他把龍袍穿好,穿戴整齊坐在那個地方等着天亮,康熙為什麼這樣呢?他怕自己睡懶覺養成惰政的習慣,一定要督促自己勤奮,所以每天4點鐘一定起床,坐在那等着天亮。
閱讀全部
我來説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