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首都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全面提升鄉村規劃引領效能 助力首都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專場

發佈時間:2025-02-28 16:00
分享:

  • 北京市“百千工程”佈局介紹
    北京市委農村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士功:根據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百千工程”實施方案,總體上的佈局主要是堅持“一個引領”、強化“三個突出”。
      堅持“一個引領”。就是始終堅持規劃引領不動搖。瞄準綠化美化清潔化、宜居宜業宜游的建設目標,嚴格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和分區規劃的要求,高標準編制示範片區規劃實施方案,並加強與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村莊規劃統籌銜接,發揮規劃引領和剛性約束作用,確保示範片區建設佈局合理、特色鮮明、規範有序。
      強化“三個突出”。一是突出梯次推進,到2027年,重點建設100個左右示範村、1000個左右提升村,以示範村創建為牽引,帶動提升村補短板,引領2000個左右村莊鞏固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成效。二是突出示範創建,把握鄉村風貌提升、業態多元、連片發展等三個維度,堅持“生態共建、産業共鏈、設施共用、品牌共創”,推動地域相鄰、村情相似、資源相連、産業相近的村莊聯合聯動發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範片區。三是突出地域特色,圍繞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三條文化帶”,主要道路沿線、重要河流沿岸、重點景區、園區、重大活動舉辦地、重要交通樞紐周邊等特色區域,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示範村、提升村,推動示範村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組團式發展。
  • 如何結合鄉鎮規劃工作 提升門頭溝安全韌性水準
    門頭溝區政府副區長頡換成: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災後重建工作的系列工作部署和“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品質發展”的總體要求,門頭溝區結合受災情況和顯現出的短板弱項,堅持科學規劃,全力推進災後重建,系統提升防災減災水準。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優化區域防災空間格局。以優化空間佈局、合理配置資源要素為抓手,組織編制《門頭溝區災後恢復重建整體規劃》,構建形成門頭溝新城與齋堂鎮聯動的“一主一副”的區域防災空間格局,打造輻射周邊區域的安全堡壘,強化生命線廊道的互聯互通,統籌兼顧安全韌性與長遠高品質發展。
      二是提升安全韌性,推進防災減災項目實施。以流域為基本單元,形成“西排東擋、環山截流、疏蓄聯調”的防洪空間格局,科學劃定生態修復分區,分類施策,統籌推進生態要素系統保護修復,分批次整治影響居民點和生命通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大幅度提升城鄉韌性水準,築牢門頭溝區“安全根基”。
      三是堅持民生優先,科學實施村莊災後重建。在市級部門大力支援下,出臺《門頭溝區災後恢復重建村莊安置選址工作指南》指導受災村莊重建安置,在充分論證地災風險、防洪影響的前提下,尊重農民意願,高效完成村莊災後安置選址方案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為災後重建各項任務實施做好規劃支撐保障。
  • 未來昌平推動南口發展 更好助力校城融合的工作計劃
    昌平區委常委、副區長倪娜:今年是實現國重基地投用的關鍵一年,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緊抓歷史發展機遇,在校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加強規劃實施的全過程、全鏈條管理,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
      一是實現項目全面交付。全面加快清華南口國重基地的工程進度,儘快實現全部國重實驗室、科研綜合樓、學術交流中心具備交付條件,打造高品質的博物館和酒店空間,努力建成集人文日新、融合共生、科創引領和綠色低碳於一體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二是推動成果轉化落地。依託北京清華前沿交叉創新研究院,建立科研項目常態化跟蹤對接機制,圍繞産業發展、創新鏈條、成果轉化、人才匯聚、基金助力等方面,打造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組建一支專業人才隊伍,出臺一批科創促進政策,成立一支國重戰略基金,構建“基金+空間+人才”産業生態孵化圈。
      三是建設校城融合新標桿。加快實施高品質的公服配套,實現能源中心完工,推動教師公寓、虎峪電力工程和再生水保障工程開工,提速科學家公園二期、中小學和學生公寓前期工作,推進配套道路建設,打造新舊空間和諧共生、公服配套共建共用、科創氛圍高度活躍、校地文化深度融合、山水田園交相輝映的國際一流科創小鎮。
      謝謝。
  • 馬坊鎮在建設陸港物流樞紐過程中 規劃發揮了怎樣的引領作用
    平谷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唐朝輝:現代物流一頭連着生産、一頭連着消費,是現代經濟的“經脈”;物流樞紐是交通與産業協同的催化劑,是物流資源集約整合的轉換器。近年來,平谷區緊扣“服務首都的綜合性物流口岸”功能定位,堅持以規劃為引領、以物流聚産業、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求突破,推動京平綜合物流樞紐進入建設提速、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先後榮獲國家級示範物流園區、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等“金字招牌”,特別是今年2月份平谷區入選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必將對我們強化口岸功能、更好服務北京“兩區”建設、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在推進京平綜合物流樞紐建設發展過程中,我們系統實施了規劃戰略引領工程,始終把規劃作為首都物流高地建設發展和運營管理的基本依據,在這裡重點介紹三類規劃的作用:
      一是以鎮域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確保建設發展有方向。認真對標落實北京新版城市總規和平谷分區規劃,高起點編制了《馬坊鎮國土空間規劃》,成為北京市首個市委城工委審議通過、市政府批復的新市鎮規劃;同步編制了夏各莊鎮、馬昌營鎮、東高村鎮國土空間規劃,形成“一樞紐、五通道、一網路”的“物流四鎮”協同發展格局,為首都物流高地建設奠定了空間基礎。
      二是以産業發展規劃為支撐,確保建設發展有路徑。高品質編制實施《京平綜合物流樞紐産業發展規劃(2022年-2027年)》,注重“功能引導、保障用地”,構建起分佈式、組團式“大物流”空間體系;注重“業態主導、用途複合”,形成以物流功能為主導的“産業綜合用地”,建立靈活轉化和監管機制,着力激發“現代物流+先進製造”兩業高效融合發展潛能;注重“專業指導、創新探索”,創造性地解決了大地塊整合、建築規模單倍計容等市場主體訴求問題,不斷提升首都物流高地的創新力、承載力、吸引力。
      三是以分類專項規劃為驅動,確保建設發展有動力。通過“柔性引才”成立專家委員會和首都物流高地産業聯盟,聚焦構建“五鏈耦合、一體五圈”的現代物流産業生態體系,圍繞建設標準、運營管理、體制機制、政策創新等4個方面,政企協同開展了口岸功能、城郊大倉基地、産業鏈“微笑曲線”、多式聯運等30多個課題、規劃和方案研究,“做一家企業做不了的事,做大家都想做的事”,推動由物流園區向流通體系、由倉儲配送向樞紐經濟、由傳統商貿物流向現代智慧物流“三個轉型升級”,持續增強物流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有效增強産業核心競爭力。
      總之,現代物流是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的重要支撐。下一步,我們將以加快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為主線,堅持“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堅持“規劃先行、項目為王”,以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和産業發展規劃為抓手,加快推進實施京平H型鐵路擴能工程、前置倉+統倉共配等一批重點項目,努力為打造高大尚平谷高品質發展增長極、培育物流新質生産力、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蓄勢賦能。謝謝!
  • 結合北京實際 如何用村莊規劃更好指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楊浚:大家知道,我市鄉村地域廣闊、地理環境各異、特色資源豐富,擁有美麗的自然山水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按照我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鄉鎮規劃指導村莊規劃編制,但村莊規劃不是對鄉鎮規劃的簡單傳導。而且,也不能用傳統的城市規劃方法去管理農村,不能用統一規劃技術標準代替解決鄉村治理過程中實際出現的各類問題,也不能用規劃師理想代替農民自己的意願。
      村莊規劃必須以農民為主體,以實用為導向,要從圖紙上的規劃變為真正從農民心里長出來的規劃,要把村莊規劃深深植入到廣闊美麗的農村大地上,要把村莊規劃實實在在融入到首都鄉村治理和首都鄉村振興的偉大進程當中。
      北京上一輪村莊規劃始於2017年。結合當前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我市組織編制了全市2900多個村莊規劃編制,基本實現了村莊規劃的“應編盡編”。按照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自然資源部2024年1號文件要求,不盲目追求規劃編制“全覆蓋”,不要求編制工作進度“齊步走”和成果深度“一刀切”。
      因此我市要充分用好已有的工作成果,村莊規劃不需再重復編制。
      如何用好已有的村莊規劃成果,2024年6月,我們已經出臺了《關於推動鄉村地區空間規劃管理全覆蓋 服務首都鄉村振興和高品質發展的通知》(京規自發〔2024〕145號),明確提出了村莊規劃要與2017年新總規批復以來各級各類新編規劃做好銜接的工作要求。我們鼓勵各區結合在編的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對原有的村莊規劃進行評估套合和完善,確保村莊規劃符合“三區三線”、自然災害風險防控線、歷史文化保護線等新的底線的管控要求,並與所在區域大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原有規劃成果評估套合併完善後,經原審批機關批准可繼續沿用,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先解決村莊規劃“有沒有”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我們按照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倡導的關於加強“通則式”管理的有關要求,鼓勵各區結合實際需要進一步統籌研究制定村莊風貌特色、安全韌性、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等專項規劃或專項研究,轉化為“通則式”管理規定,重點加強功能完善、結構優化、系統重塑、特色彰顯、品質提升等方面的規劃引導,統籌運用“村莊規劃”和“通則管理”兩種方式,對原有村莊規劃進行優化完善和整體提升,再逐步解決村莊規劃“好不好”的問題。比如門頭溝區制定了“詩畫鄉村”村莊漸進式有機更新的村莊專項規劃,昌平區研究制定了鄉村地區公益類設施統一建設標準,平谷區制定了“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這些探索與實踐都為我們不斷深化鄉村規劃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和借鑒。
      下一步,我委將會同各區積極開展探索實踐,結合“百千工程”的建設,爭取能夠涌現出更多示範案例,推動更多鄉村振興創新實踐在首都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為此,我們願意與大家共同努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