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日期:2017-08-28 15:5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要追溯孔廟的歷史,當然是源遠流長。史載,魯哀公在孔子去世後第二年(前478年),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里孔子的舊宅立廟。將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車、琴、書冊等保存起來,並且按歲時祭祀。這樣説來,歷史上第一座孔廟距今已有2488年了。

  孔廟,又稱文廟,先師廟,是祭祀孔子的聖廟。在中國,孔廟遍佈各地,但孔氏家廟全國僅有兩處,一在山東曲阜,一在浙江衢州。而北京孔廟規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舉行國家祭孔的場所。除中國外,日本、南韓、東南亞乃至歐美各國也都建有孔廟。

  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樓的古巷──國子監街

  北京歷史上重要的街巷,常以牌樓為主要標誌。然而隨着城市的變遷,幾乎已將這種標誌沖刷殆盡。現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規格保留下來的古老標誌的街巷,僅存於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又名成賢街)。橫貫街巷四座一間式彩繪牌樓,將這條濃蔭蔽日的小街,點綴的分外古樸莊肅,著名的北京孔廟就座落在這條街巷的東端。

  由於孔子被譽為聖人,明代以後還享有某些與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廟大門外東西兩側二十米處,各設一座清代下馬碑,碑身正背兩面,分別鐫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滿、漢、蒙、回、藏、托忒六種文字。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即便皇帝親臨,也要下輦步行,以表廟門森嚴、聖賢至上,孔子地位之尊。同時在孔廟大門前還設有鑲嵌琉璃雕花磚影壁一座,以示孔廟的威嚴。

  左廟右學─北京孔廟和國子監的興建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後,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籠絡漢族民心,下令襲歷代舊典,命宣撫王楫於金樞密院建宣聖廟,祭祀孔子。據《元史·哈刺哈孫傳》:“京師久闕孔子廟,而國學寓他署,乃奏建“廟學”。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建廟,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西鄰國子監,(又稱“太學”)構成左廟右學規制。

  北京孔廟,佔地22000多平方米,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線,三進院落,建築左右對稱,主體建築依序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經歷代多次擴建修葺,至民國五年(1916年),才最後竣工。至此,北京孔廟形成現今的規模和佈局,成為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的全國第二大孔廟。

  國子監古代又稱為太學,其歷史其實更為久遠,傳説中的五帝時期便有了太學雛形,而夏商周也有各自名稱,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周代天子有五學,分別為東西南北四學(即東序、瞽宗、上庠、成均)加上中央之學即辟雍。西元前124年,漢武帝設太學,立五經博士。直至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才正式設立國子監,並開設進士科,開創了科舉取士的先河。

  國子監始建於13世紀的元朝(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機關和最高學府,至今已有7百多年曆史。

  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大學,歷來倍受國家重視,多有修建,尤其是經明永樂、正統年間分別進行的大規模修繕,清乾隆年間增建辟雍後,形成了今天的建築規模和格局。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建立後,也曾對國子監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繕,致使這座古老的大學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由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子監平面整體呈南北走向的長方形,由三進大型院落組成,佔地面積2萬7千多平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主體建築兩側有  “二廳六堂”、禦碑亭、鐘鼓亭等,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國子監前院東側由“持敬門”於孔廟相通。

  國子監招收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其中包括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國子監又是全國唯一可以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學校:琉球、日本、朝鮮、越南、泰國、俄羅斯等國的學生,也曾在國子監讀書。國子監為培養全國各族學生成長,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發揮過積極的重要作用。

  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大學,歷來倍受國家重視,多有修建,尤其是經明永樂、正統年間分別進行的大規模修繕,清乾隆年間增建辟雍後,形成了今天的建築規模和格局。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建立後,也曾對國子監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繕,使得這座古老的大學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由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至2005年,隨着首都博物館和首都圖書館及少兒館陸續遷出,孔廟和國子監又重新歸於一體。2008年奧運會前夕,市委市政府和文物局又專門斥鉅資對其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才終於有了今天孔廟和國子監煥然一新的面貌。2008年6月,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正式成立並全面對外開放。

  孔廟和國子監的歷史意義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作為元明清三代皇家祭孔的重要場所,以及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曾經擔負着如同現代北大、清華、中央黨校以及教育部等的文化教育職能。1901年傳統的書院被改為學堂(如京師大學堂),而後1905年,讀經被廢止,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也被廢除。孔廟和國子監的教育和行政職能也趨於式微,孔子、儒學教育全面弱化。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充分意識到傳統文化對重塑國民精神的重要性,現代教育改革也逐步開展,漸漸加大傳統文化、儒學及其精神在教學內容中的比重。比如,初中課本加入了一二十條《論語》,高中開設先秦諸子選修課。從而,孔子、儒學從體制外逐漸轉到體制內,儘管是部分引進。我們今後應該繼續努力加大傳統文化元素的比重。

  孔廟國子監是北京乃至全國的國學聖地。為全面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加快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發展,推進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及《關於大力推動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發展的意見》,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孔廟、國子監為中心的國學文化展示區。並特別強調,要對孔廟、國子監進行文化功能復興,修建高規格、高品位、高品質的“進士題名碑展示廊”和“十三經碑林展示廊”,進一步提升文物環境和基礎設施品質,建設世界儒學研究、傳播中心,舉辦有影響力的弘揚國學活動,傳承國學文化。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要以展示弘揚民族文化為核心,辦好傳統特色文化活動。首先是策劃推出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等傳統文化活動。其次是推廣節慶文化,將現代文化活動與傳統民族節日相結合,利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舉辦大型節慶活動,吸引北京友好城市和有相同節慶國家的文化組織參加。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