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皇殿位於壽皇門正北面,原供奉康熙“神禦”,後作為供奉清代歷朝皇帝神像的處所。民國年間古物陳列所將所有“禦容”收儲。殿覆黃琉璃筒瓦重檐廡殿頂,上檐重昂七踩鬥拱,和璽彩畫。面闊9間,進深3間,前後帶廊,前有月臺繞以護欄,前、左、右各有12級踏步,前正中有禦路,雕二龍戲珠。檐下明間懸滿漢文“壽皇殿”木匾額。衍慶殿、綿禧殿為壽皇殿的東西朵殿,均為黃琉璃筒瓦歇山調大脊,面闊3間,進深1間,前後帶廊。重昂五踩鬥拱,旋子彩畫,四週有石護欄。
壽皇殿左右各有1座碑亭,黃琉璃筒瓦重檐八角攢尖頂,上檐重昂七踩鬥拱,下檐單昂五踩鬥拱,四週有石護欄。
壽皇殿有東西配殿各5間,進深1間,黃琉璃筒瓦歇山頂,四週帶廊,重昂五踩鬥拱,旋子彩畫。東西配殿南面各有1座琉璃燎爐,均為黃琉璃磚瓦倣木結構。壽皇殿全部建築倣照太廟形式,佈局嚴謹,莊肅堂皇,自成一體。壽皇殿西有興慶閣,黃琉璃筒瓦綠剪邊重樓四角攢尖頂,面闊3間,進深3間,四週帶回廊。底樓為磚石結構,南北側均有石券門。1954年壽皇殿辟為北京市少年宮。
內部情況
壽皇殿在清代時內部靠後分有隔間,常年懸挂、供奉着自康熙帝起始的歷代皇帝肖像,以康熙帝的隔間居中,其餘皇帝隔間依照昭穆在其左右,同堂異室,至清亡時殿內隔間情況為:東起,第一間光緒帝、第二間咸豐帝、第三間嘉慶帝、第四間雍正帝、第五間康熙帝、第六間乾隆帝、第七間道光帝、第八間同治帝,隔間內除有肖像外,還陳列有神龕、牌位、皇帝生前的小部分服飾、珍寶器玩、璽印和佛塔等物。在壽皇殿內部原還安置有大龍櫃,櫃內收貯着大批清代帝后妃嬪的各類畫像,這些畫像在清代檔案中,皇帝的被稱為“聖容”,后妃的被稱為“禦容”。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殿內有部分繪畫、陳設丟失,這部分被竊物今日仍在海外收藏機構和私人手中。1926年至1929年,“清室善後委員”對壽皇殿正殿、東西配殿等處物品進行清點、造冊,殿內所有物品均公布於《故宮物品點查報告》的第六編第一冊。1929年由故宮博物院分三次將殿內“聖容”“禦容”等繪畫共計一百四十九軸取走保管。1955年,壽皇殿交由少年宮使用,原存神龕、傢具等物品移交故宮,殿內拆改,至此壽皇殿內部清代時使用的狀況已全部無存。
清代逢每年除夕,在壽皇殿內部隔間的窗槅之外要放置七座大插屏,懸挂清代歷代帝後朝服像,清太祖努爾哈赤像居正中,以下至嘉慶列帝後像分昭穆居左右,南向一字排開;道光帝起始的列帝後像懸挂於壽皇殿東西兩面。隔間外這些臨時懸挂的肖像至第二年正月初二即撤下收貯。以上情況均製成圖説,詳載《欽定大清會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