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描繪原生態傳統圖景,塵封數十年後—— 黃胄藏“樂亭皮影”炎黃藝術館首展
半個多世紀以前的皮影從幕後走到臺前,民間藝人創作的剪紙又回到了“門窗”上。近日,“形·影·神——炎黃藝術館藏皮影、剪紙展”在炎黃藝術館亮相,圍繞剪紙與皮影的“形”與“影”,描繪原生態的中國“傳統”圖景。其中著名畫家黃胄先生收藏的“樂亭皮影”,在塵封數十年以後,首次與觀眾見面。
“樂亭皮影”俗稱“樂亭影”,發源於河北省樂亭縣,是中國皮影戲的主要劇種之一,自金代到清初逐漸發展成熟。現場的一個個燈箱上展出了多達四五百件皮影,不僅覆蓋生、旦、凈、醜諸多經典人物形象,而且還有豐富的動物、道具和布景。策展人吳楠介紹,此次展覽的“樂亭皮影”來自炎黃藝術館創建人黃胄先生的收藏。黃胄是河北蠡縣人,小時候便愛聽書看戲。皮影所演繹的忠奸善惡的道德觀念與審美情趣,對黃胄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去年我們在黃胄先生的收藏中,整理出千余件皮影作品。當發現這批半個多世紀以前的皮影藏品後,我們很興奮,也對黃胄先生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精神深感欽佩。”吳楠説道。展覽中的皮影人物頭面部造型刻畫精美細緻,其中有一件女性人物還可以“變臉”。皮影人物的服飾造型也格外多樣,按身份不同,有蟒、鎧、衣、氅、袍、褂、袈裟等。
吳楠介紹,展覽中的一件老虎造型的皮影,身軀由三節組成,在表演中的動態特別靈活,在民間藝人的操控下可以奔跑,也可以立起身子。此外,一件件假山石、虎皮座椅、花轎、花架等皮影道具,以簡潔的元素寫意地交代故事情境,展現出舞臺藝術的獨特魅力。
在展覽現場,兩件大型兔兒爺形象皮影裝置格外引人矚目,當觀眾拉動展廳對面的線,兔兒爺手持的搗藥杵就會動起來,為展覽增添了許多趣味。觀眾還可以走進一間小展廳,透過幕布觀看光影變換下的皮影。幕布背後的皮影固定不動,光源不斷變換角度,觀眾可以觀看到皮影不同的變化,體驗這些民間藝術佳作帶給人的無限遐想。
展覽還展出了炎黃藝術館館藏以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馮真捐贈的民間剪紙作品,例如來自安徽的農民剪紙藝術家程建禮創作的《騎馬射箭》、甘肅省慶陽剪紙省級傳承人惠富君創作的《獅團花》等。展覽現場復刻了北京老衚同場景,將剪紙貼在“門窗”上,烘托出新春吉慶的氛圍。展覽將持續至4月2日。(王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