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件珍貴文物文獻亮相典籍博物館

日期:2023-01-16 09:0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甲骨、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集中展出,382件珍貴文物文獻亮相典籍博物館

  1月14日,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始預展。被稱為上世紀初中國學術“四大發現”的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四類文物文獻中的精品共249種、382件,首次走出各自的收藏保管單位薈萃一堂。近3000平方米的大規模展覽,凸顯作為歷史文化重要載體的典籍文獻在文明傳承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帶領觀眾開啟中國學術發現之旅,溯源中國歷史、探索中華文脈。

  甲骨展品上有虎、兔象形文字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發現于120多年前,使只存在於典籍中的商代被證實為信史。此次展覽的殷墟甲骨專題位於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五展廳,展出展品50種54件。

  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字,亮相展覽的龜腹甲殘片甲骨2174上就有“兔”字象形。可以看到這個字清晰顯現出兔子的前後腿和小短尾等,生動傳神。這片甲骨記載了商王田獵,獵獲麋鹿和兔的事情。而隔壁展出的牛甲骨25282上則有清晰的老虎形象,為虎年歲末兔年歲初前來觀展的讀者增添觀賞樂趣。

  牛甲骨5509上的內容也很特別。它是有關商代日食的記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載之一。這片甲骨進行的占卜發生在日食前26天。國圖藏品顯示,在這次日食前一個月內,人們曾針對日食做過多次預測性占卜,顯示出古人內心的巨大波瀾。

  最大居延漢簡直接記在樹枝上

  居延漢簡是漢代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的簡牘。大部分是漢代邊塞屯戍檔案文書,一小部分為書籍、歷譜和私人信件,生動展現了漢代居延戍邊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此次國家典籍博物館第六展廳內的居延漢簡專題,展出展品81種、155件。其中甘肅簡牘博物館館藏共73種147件,含原件48件、仿製品99件。

  就地取材是我國古代簡牘的特徵之一。居延漢簡最主要的載體就是紅松木。而展品中最大的當屬“侯史廣德坐罪行罰檄”(仿製品)。它是一截近一米長的樹枝,樹枝兩面削平寫字,記錄了侯史廣德玩忽職守並被責打五十大板的事情。簡牘上的文字多數少而精,但也有“啰嗦”的。1973 年出土于肩水金關遺址的3枚木牘組合起來是一則完整的通緝令,共有 528個字,通緝一位叫“麗戎”的罪犯。這份通緝令由丞相府、御史府聯合發文,經張掖太守、肩水都尉、屬下各部、燧層層轉達執行,反映了漢代的行政管理及文書制度。

  敦煌遺書展品折射中古曆史

  被譽為“中國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的敦煌遺書,此次展出49種、50件展品,均出自國家圖書館。由敦煌研究院提供的數字壁畫使整個展廳別具一格。

  此次展出的海內孤本吐蕃統治時期(8—9 世紀)寫本《李陵變文》,是唐貞元二年(786)吐蕃佔領沙州後,漢志不滅的沙州人嘔心瀝血之作,寄託了沙州人痛苦、哀怨、憤懣、不甘的情感,啟功先生曾整理校錄。

  展覽上亮相的隋開皇二十年(600)寫本《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因經文本身宣揚護國佑民思想而受歷代統治者重視。而寫經本身也體現出自幼親近佛教的隋文帝對佛教的格外尊崇。

  明清檔案揭秘康熙帝遺詔

  明清檔案是明清時期社會發展史的多方位記載,是我國歷史上保存數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檔案。典籍博物館第八展廳的明清檔案專題,展出展品69種、123件,其中來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就有64種117件。

  最能勾起人們探秘慾望的展品,當屬寫于1722年的康熙帝遺詔。在這份遺詔中,康熙帝總結了自己一生的統治經驗,並在最後寫明由四皇子胤禛繼承帝位。這件檔案因關乎“雍正帝即位之謎”而備受關注。最具視覺衝擊力的展品是明崇禎七年(1634)由徐光啟和湯若望共同參與繪製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仿製品)。這組由8幅圖組成的星圖,色彩鮮艷、精美異常,2014年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在展覽預展開啟同時,國圖與京港地鐵聯合推出M地鐵·圖書館推出地鐵公益文化項目“探尋文明的印跡”。乘客從國圖地鐵站E口進入,可看到20世紀初古文獻“四大發現”文物仿製品11種。京港地鐵沿線的地鐵燈箱、步梯等也將呈現精美文物海報,為乘客帶來便捷的觀展體驗。(李洋 李祺瑤 方非)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382件珍貴文物文獻亮相典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