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樣品001號·見證中華飛天夢”線上展
長信宮燈(故宮《何以中國》展)
《中國古代建築展》
為了疫情防控需要,本市博物館的室內展廳暫時關閉,不過一座座雲端博物館照常開門,24小時不間斷地講述京味兒故事。觀眾可以“坐地日行八萬里”,一眼看盡五千年,賞日月品萬古。
不必隔着展櫃的玻璃,將一幅宋代《人馬圖》鋪陳在眼前,絲絲縷縷的馬鬃看得清清楚楚;不是從人群中匆匆瞟一眼,而是繞着重器何尊開啟一場360度無死角、“免打擾”的互望;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艙安全着陸,帶回了1731克的月球樣品,編號第001號的樣品開口“説話”,聊聊它知道的中華飛天夢……在雲端,現實中不敢想的事兒正在變成現實,觀眾不僅看得更細,聽得更多,而且可以和文物來一場互動,開啟全新的觀展模式。
雲游指南
故宮
看點:90個線上展廳不打烊
青銅重器何尊,尊內銘文出現的“中國”二字為目前所見最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方罍之王”皿方罍,它走了近百年的回家路感動了無數人;坐在“駱駝”上津津有味吃了1400餘年餅的“胡人”、南宋時人們精心觀測記錄的1400余顆星星……《何以中國》雲展廳裏,觀眾可以沉浸式觀展,走進“文華殿”,與130余件來自全國30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近距離“交流”。
時光在虛擬博物館裏變得更寬容,開啟了無數個“平行展廳”。
在“文華殿”,《林下風雅》展中,一位位歷史名人不再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看,李白和僕人一起在收集雲霧,求得是“日飲清泉臥白雲”;“採菊東籬下”的名句千古流傳,但陶淵明採菊嗅冷香的形象卻不多見;《愛蓮説》大家都能背上幾句,周敦頤和蓮花的“合影”也展出了。還有《廟堂儀范》《大美中國》等經典展覽一起雲展出。
“午門展廳”,“敦煌”簡、唐胡騰舞銅俑等188件文物、70余幅高保真數字化壁畫複製品等,帶觀眾雲端重看飛天萬態,讀匠人匠心。《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觀眾和400余件文物一起,回眸600年……
觀眾還可以“走進”太和殿、乾清宮、養心殿等紫禁城裏的地標宮殿,看最靠譜的歷史故事,了解古建知識。很多宮殿還實現了“360度”觀景,滑鼠當步,高懸的匾額也可以拉近細看筆觸。
包括網頁雲展廳在內,故宮通過APP、微信小程式等打造了一座7×24小時的博物館,2015年以來在故宮內舉辦的90個展覽雲端不打烊。
展廳入口:
1.《故宮展覽》手機APP
2.故宮官網首頁點擊“展覽”,按“正在展覽”“歷年展覽”“文化專題”等將《何以中國》《敦行故遠》等展覽一網打盡。
中國國家博物館
看點:線上遨游中華文化
“五一”前夕,“容曜丹青——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對公眾開放,展出五十余件(套)國博館藏精品中的明清肖像畫佳作,題材涵蓋王室、明臣、名士、閨閣、女容等多個方面。康熙書房坐像、杜甫採藥圖、追歡得祿圖……畫中古人的一顰一笑都能通過線上展覽清晰展現,觀眾可以從中了解到明清禮制官制、風俗服飾等豐富內涵。
除了近期展出的新展,觀眾還可以通過手機螢幕回顧經典,在中國古代飲食、服飾、錢幣、銅鏡文化中遨游。
正在國博線上展廳同步展出的“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上,240余件(套)文物從餐桌“走”上展臺,帶領觀眾細品人間煙火氣。從良渚文化時期的炭化稻米、商代青銅食器,到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點心、清代彩繪葫蘆式食具盒……展覽從食材、器具、技藝、禮儀等不同角度出發,有滋有味地講述中國味道。
點開“鏡裏韆鞦——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的頁面,跟隨滑鼠在一面面精緻美觀的銅鏡中串聯起中國古代文物的發展脈絡,觀眾可以觀賞到數以千計的館藏銅鏡及相關粧具和260余件(套)鑄造陶范。
觀賞完文化味兒滿滿的中國古代展,觀眾還可以沉浸式體驗科技范十足的航太展。在“月球樣品001號·見證中華飛天夢”展裏,觀眾動動手指就能觀賞到由“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土特産”月壤,還有40余件探月工程相關科技實物,在浩瀚宇宙中虛擬遨游。
■展廳入口: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首頁點擊“展覽”,進入“近期新展”“基本陳列”“網上展廳”欣賞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明清肖像畫等。
北京藝術博物館
看點:線上虛擬展為觀眾“解渴”
位於萬壽寺的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各類藝術品近十萬件,近年來因古建修繕閉館,許多觀眾期待它重新開放。其實,藝博線上展廳從未打烊,不僅常設展覽《萬壽寺歷史沿革展》《物華天寶——明清工藝品展》《佛造像——明清佛教造像展》照常開張,更有虛擬展覽《中國明清女性生活展》《清代皇室書畫藝術賞析》為觀眾“解渴”。
■展廳入口:北京藝術博物館官網首頁點擊“展覽”,進入“常設展覽”“虛擬展覽”“展覽回顧”等模組觀展。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看點:雲游皇家“一畝三分地”
常設展覽《先農壇歷史文化展》《中國古代建築展》帶領觀眾雲游先農壇古建群,往年經典展覽《京津冀古代建築文化展》《一畝三分 擘畫天下——北京先農壇的耤田故事》展也亮相線上展廳。
■展廳入口: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官網首頁點擊“展覽”,選擇“常設展覽”“臨時展覽”“虛擬展覽”游覽。(文字:劉冕 李祺瑤 何蕊 圖片來源:各博物館官網 製圖:張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