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件珂勒惠支版畫原作在京展出

日期:2021-12-17 11:0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時隔百餘年的黑白版畫,依然傳遞着“無聲的吶喊”。“無聲的吶喊”珂勒惠支作品展現已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陳列館亮相,展出了46件銅版畫、木刻版畫、石版畫,以及豐富的相關文獻,全面呈現珂勒惠支波瀾壯闊的一生。

  作為20世紀德國最具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凱綏·珂勒惠支(1867—1945)生逢激烈動蕩的社會,目睹着痛苦、貧困、飢餓、死亡、戰爭、反抗,以其精湛的技藝為社會底層民眾吶喊,回應時代。1931年,魯迅把珂勒惠支作品引入中國,自此珂勒惠支對中國近現代藝術産生深刻且廣泛的影響。其作品中所呈現出強烈的悲憫精神,至今仍感人至深。

  此次展覽展出了創作於1902年的銅板蝕刻版畫《衝鋒》,來自《農民戰爭》組圖。畫中的民眾衝鋒向前,站在他們前方號令的是一位揮手頓足的女性。她的姿態是所有名畫中最有力量的女性之一。另一幅創作於1897年的《織工起義》,取材於1844年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的史實,儘管他們面容瘦削、武器簡陋,但仍然毅然為命運而抗爭。

  除了表現人民群眾的鬥爭,珂勒惠支還為底層民眾創作了許多肖像。珂勒惠支的丈夫是一位醫生,結婚後他們搬入貧民區行醫,珂勒惠支由此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病人,這些窮苦的人成為她的創作素材。在她創作的《坐著的老人》中,畫中枯坐的老人不安地坐在狹窄的空間內,氣氛壓抑,仿佛死亡即將逼近。珂勒惠支用這樣的題材,表達了她對人生無法避免的主題“生老病死”的思考。

  在這些作品中,也浸透着作者自身的苦難。《懷抱着死去孩子的女人》是凱綏·珂勒惠支關於戰爭的一幅最重要的作品。畫中的母親緊緊抱着逝去的幼子,那份絕望與無助令觀者動容。珂勒惠支年幼的兒子彼得過早死亡,也給她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展覽還展出了珂勒惠支的《53歲自畫像》,畫中的她沒有表情,看起來已飽經滄桑。

  展廳中還設置了版畫體驗區,觀眾可以動手參與版畫創作,體會版畫藝術魅力。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2月13日。(王廣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46件珂勒惠支版畫原作在京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