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國博開幕,距今一萬餘年前的炭化稻米等近200件文物展出。(鄧偉 攝)
一萬餘年前,中國人已經開始培育水稻。2021年11月21日,國博捧出“第一粒稻”。“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上,近200件文物講述上山文化的故事。
水稻養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農業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生産和生活方式。2000年11月,考古學家在浙江省浦江縣發現上山遺址。此後,在以上山遺址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考古工作中,陸續發現了一萬年前屬性明確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和大量彩陶遺存。如今,這些精彩的成果被搬進了國博展廳。
炭化稻米是展廳裏的絕對主角。這粒米距今約11000年至8500年,2006年在上山遺址出土。經測量,稻米粒長3.732毫米、寬1.667毫米、厚1.723毫米,屬於馴化初級階段的原始栽培稻。專家介紹,上山遺址早期文化地層中出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過系統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稻米。同時,在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永康湖西遺址均發現了數量豐富的上山文化的炭化稻米,表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一粒米從田野到飯桌的過程也被生動還原。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這些發現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一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
展廳裏,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等上山文化重要標誌性遺存也紛紛亮相。展覽還應用豐富的考古學知識介紹、場景復原、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展示人類稻作農業起源之初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面貌,反映中國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會生産與生活情況。(劉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