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諾曼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300萬盟軍渡過英吉利海峽的戰略轉折之地,也是見證了印象派誕生的藝術勝地。一個專門呈現諾曼底風光與人文的畫展“從庫爾貝、柯羅到印象派——來自法國諾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跡展”,現已亮相中華世紀壇。作為第十五屆中法文化之春的收官之作,它以莫奈、庫爾貝、柯羅等36位畫家、61幅真跡的龐大陣容,讓人們看到了許多首次來華的罕見作品,並從中了解到印象派誕生前後120年間西方繪畫觀念的變化。
諾曼底距離巴黎並不遠,19世紀,伴隨着火車的普及和管狀顏料的誕生,走出巴黎來到諾曼底創作成為許多畫家的選擇。當越來越多藝術家來到諾曼底,真正面對大海、沙灘、港口、果園和樹籬時,尊重自然、重視光影等藝術觀也反映在作品中。此次展覽分為大師的風景、光影的聖地兩部分,使觀者能清晰把握1825年至1945年這120年間藝術風格的發展脈絡。
諾曼底因其雪白海岸而被譽為“法國第一海岸”,白色的白堊岩、雄偉的象鼻山和奇特的針峰是其三大標誌性景觀,也是此次展覽中出鏡率最高的景觀。莫奈大約創作於1883年的作品《埃特勒塔》就將這三大景觀融於一幅畫作中。作品中,人們很難辨認出象鼻山白堊岩的白色。莫奈似乎頗為焦急地用豐富而短促的筆觸,畫出了特定時間內日光在岩石上營造出的斑駁色彩。這幅畫作也是此次展覽的鎮展之作。
工業社會帶給自然風景的變化也反映在畫作中,出現在此次展覽海報中的作品——杜布爾大約創作於1862年的《翁弗勒爾,拉蒂耶海灘》就是一例。寬闊平坦的海岸上停着幾艘三角帆船,兩名背着簍筐的漁夫正向畫外走來。到了1909年拉姆創作《大茅草屋》時,夕陽中破舊的茅草屋已經帶上了回不去的鄉愁的味道。
61幅畫作的創作時間跨度,既見證了西方藝術進一步褪去神性變得更加通俗和現實的歷程,也記錄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藝術家格外珍視平靜生活的心態。對普通人的展現頻繁出現在畫作中,馬奈筆下《諾曼底漁船船長肖像》,杜布爾《在翁弗勒海灘上拾牡蠣的婦女》《賣魚的婦女》等都讓普通勞動者成為畫作的主角,畫面中的他們並不高大或美麗,更多呈現出的是普通人生活工作中的真實,讓人感到既熟悉又親切。
本次展覽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主辦,北京文澤時代、北航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北郵聯合主辦,法國駐華大使館、法國諾曼底繪畫協會、法國多維爾方濟各會博物館等支援。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0月15日。(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