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匯集23家文博機構50余件(套)稀世藏品

日期:2021-06-08 10:24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首博匯集23家文博機構50余件(套)稀世藏品 館藏文物如何成為萬年永寶

首博匯集23家文博機構50余件(套)稀世藏品

  秦始皇陵彩繪兵馬俑出土了近半個世紀,如何以本色示人?歷經千年未褪色的唐代壁畫,發現時已碎成百餘塊,用怎樣的科技手段拼合復原?大唐公主李倕的鳳冠出土時幾乎“面目全非”,如何重現千年前巧奪天工的初貌?

  古代良工秉匠心以造物,文物良醫化腐朽為神奇。在首都博物館,一場“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匯集全國10個省(市)、23家文博機構的50余件(套)展品,揭秘文物長壽背後的巧思絕技,全面展示我國館藏文物保護修復的最新成果。

伯椃虘簋

伯椃虘簋

  觀展·解碼

  從一尊銅簋看“萬年永寶”

  步入展廳,一尊西周時期的伯椃(háo)虘(cuó)簋領銜出場,一同展出的老照片和視頻,講述了這件珍貴青銅器的前世今生。1978年12月,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在通縣物資回收公司徵集到一件殘銅簋,殘缺約五分之一,腹內銘文也部分殘缺。後來幾經蒐羅,文物工作者找到了這件銅簋的殘片,將它修復後入藏首博。展櫃中有着獸首形雙耳和生動紋飾的銅簋,與老照片裏缺耳、殘損的模樣相對照,令人不禁感嘆文物工作者的匠心巧手。銅簋腹內鑄銘文五行,其中有“萬年眉壽”“子子孫孫永寶”字樣,本次展覽的名字“萬年永寶”正是出自於此。展覽以此件文物為開篇,“萬年”“慧眼”“巧手”“芳華”“永寶”五個章節一一呈現。

  “展覽名‘萬年永寶’來自於銘文,反映了古人對青銅器的珍惜,想世世代代子孫萬年永寶。對文物保護工作者而言,‘萬年永寶’就是追求永恒,最大限度地維持文物的生命。”展覽策展人、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主任周旸説,文物出土時大多是“塵滿面,鬢如霜”,本次展覽就以一種新穎的方式,讓大家看到文物是怎樣活起來、永葆長壽的。策展團隊在全國範圍內精選了50余件重要科研成果與代表性展品,展覽中既有距今約1萬年的碳化稻米、戰國時期的大型漆床等近年來重要考古發現,更有一些重磅文物為首次展出,如鄭州汪溝遺址出土的碳化絲織物、秦始皇帝陵出土的彩繪紫衣禦手俑、唐代韓休墓《玄武圖》壁畫等,還有老官山漢墓提花織機、馬家垣戰國墓地馬車等通過科學研究復原的精美復原件,突出展現文物保護的中國理念和中國實踐。

  文物保護實驗室搬進展廳

  對比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多光譜影像集,鑒別青金石、密陀僧、硃砂等礦物原料;輕點螢幕上的數據庫,分析各種礦石和毛纖維成分;將各個部位X光片置於光板上,為圓明園馬首“體檢”……“慧眼”展區猶如一間大型的文物保護實驗室,讓人大開眼界。展覽展陳設計、首都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鐘梅介紹,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展廳裏設置了大量多媒體和互動設備,並引入增強現實(AR)技術,在幾個體驗點,觀眾可以用智慧手機、AR眼鏡體驗虛擬與現實的交互。在展廳一角,文物保護實驗室裏的實驗工作臺被直接1比1還原搬進了展廳,“墻面上的分析數據、實驗報告、手稿等都是從真實的文物實驗室工作人員那裏徵集的。”鐘梅説。

  一張“實驗臺”上,一個小小的玻璃盒裏放着一團碳化發黑的絲織物。專家説,別看它不起眼,卻有着非凡的意義——它是目前肉眼可見年代最早的絲織物遺存。考古隊員在河南鄭州汪溝遺址的甕棺中發現了碳化紡織品,經微痕檢測技術分析,確認其為絲織品。這一發現與其他考古研究相結合,可以證明在5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先民們已開始育蠶制絲,而且當時絲織品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廣泛性。

  觀展·提示

  ●展期:

  至2021年8月17日

  ●地點:

  首都博物館

  1層B廳

  ●門票:免費

  需在公眾號“首都博物館”預約

  觀展·亮點

  綠面、紫衣兵馬俑

  現代技術還原秦人“硬科技”

  展廳裏,來自陜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兩尊兵馬俑最具人氣。綠面跪射俑單膝跪地,面容剛毅,栩栩如生。它是秦陵兵馬俑中唯一發現的綠面俑,極少出館展覽。另一尊彩繪紫衣禦手俑頭部缺失,雙手前伸,似在持韁禦馬。俑身所繪紫衣的顏色,來自一種人工合成顏料,專家將它命名為“漢紫”,主要成分為硅酸銅鋇。專家揭秘,以前很多顏料都是採到礦物後直接研磨使用,但這種紫色顏料必須經過人工合成。專家對漢紫在古代應用的地區與時代進行對比,發現這種顏料的使用軌跡與秦國的發展路線相吻合,人工合成“漢紫”可能是早期秦人掌握的一項“硬科技”。

  古人智慧,經現代技術還原。專家説,秦陵兵馬俑表面原本都施有明艷的彩繪,由於製作工藝的特殊和對環境變化的劇烈反應,出土時彩繪層迅速捲曲起翹脫落,極難保存,有些脫落了,有些氧化成了灰色。經過科學分析,彩繪是由褐色底層和彩色顏料層構成,主要成分有中國生漆和天然礦物顏料等,文物工作者不斷嘗試,研發出新材料,結合特定的加固技術,讓大家今天還能看到2200多年前彩繪兵馬俑的本色。

韓休墓《玄武圖》

  韓休墓《玄武圖》

  耗時近一年拼接百餘塊殘塊

  唐代韓休墓出土的《玄武圖》首次與公眾見面。專家介紹,韓休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以直言敢諫留名史冊。韓休與夫人柳氏的合葬墓位於西安市長安區,2014年由陜西歷史博物館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發掘,墓中發現了歷經千年未褪色的精美壁畫。《玄武圖》繪於墓室北壁,是目前陜西發掘唐墓中保存面積最大、色彩最鮮亮的壁畫,因為懷疑其背後藏有暗格,盜墓分子將其損毀,當考古工作者進入墓室時,發現《玄武圖》已碎成百餘塊殘塊,散落在地。

  專家們將所有殘塊打包,揭取殘留在墻體上的玄武圖,一併帶回了實驗室。專家們採用了一系列先進修復技術:通過高清掃描和高光譜對畫面進行資訊採集,對現場拾取的壁畫殘塊進行電腦人工智慧輔助拼接,還給壁畫打了“美容針”——新型奈米材料,對殘塊進行加固……耗時近一年,一點一點拼出這幅珍貴的壁畫。

  “漢機織漢錦”

  重現最早的提花機模型

  這場展覽,連複製件都大有來頭,工作人員演示操作的一台漢代提花織機吸引觀眾駐足拍照。2012年,成都老官山漢墓中出土了四台織機模型及相關文物,是我國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漢時期的提花機模型,也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提花機模型,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紡織科技史的空白。現場的提花織機,就是根據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織機模型及相關資料,以1比6的比例復原而成的,由它可以織出一旁展示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複製件。

  出土於新疆尼雅墓地“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是迄今所見經線密度最大、織造難度最高的漢錦,堪稱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紡織考古發現之一。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人員經過深入研究,復原了西漢時期的多綜提花織造技術,成功實現了“漢機織漢錦”。

李倕冠飾

李倕冠飾

  大唐公主李倕冠飾

  逐層提取復原精巧結構

  一件鑲滿寶石的冠飾成為展廳裏最璀璨的展品。它的主人是唐高祖李淵第五代孫女、大唐公主李倕,2001年出土於陜西西安,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整個冠飾材質近20種,零散構件500余件,嵌寶金花251件,鑲有珍珠、綠松石、琥珀、紅玉髓、藍寶石、玉等寶石,採用鑄造、掐絲、鑲嵌等多種工藝製作而成。

  一旁的復原步驟視頻,展示了這件冠飾重獲新生的複雜過程。當年出土時,這件冠飾已經無法看出本來面目,幾乎是“一團亂麻”,零件多,結構混亂,層位複雜。文物專家在現場無法精確清理,於是採取打石膏包的方法整體提取,帶回實驗室,經長達兩年的仔細清理以及逐層提取,終於復原了它複雜精巧的結構。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件完整復原的唐代鳳冠,再現盛唐宗室奢華生活。

  成都商業街船棺墓葬群漆床

  出土後經歷10年水中“沉睡”

  展廳中央,一件戰國時期的大型漆床格外醒目,它在2000年出土於成都商業街船棺墓葬群,歷經17年修復完成,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結構最複雜的漆床。該墓葬群出土了迄今為止體量最大的船棺以及數百件精美的漆器,為古蜀文明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精美的紋飾、精細的雕刻,床身上的回龍紋、蟠螭紋等揭示了這件隨葬品的重要地位——古蜀王侯級別的人物才能夠享用。然而,它剛剛出土時,還只是散落於不同船棺和灰坑之中的“漆木殘件”,共45個構件,其中部分構件被盜擾,在淤泥中泡了2000多年的木構件嚴重糟朽,處於飽水狀態,結構脆弱。“出土木漆器要保存下來很難,發掘之後必須立刻採取保護措施。”專家説,為防止木漆器出現乾裂、收縮等情況,當時只能用濕布將這些木構件包裹帶回實驗室,重新置於水中以穩定其所處環境,進行應急保護。在經歷了10年的水中“沉睡”後,專家對它進行了清洗消毒、加固脫水、乾燥定形等技術處理,再進行修補、上色等繁複工序,根據榫卯結構進行拼接,持續多年研究和修復,漆床才得以重現真身。(李祺瑤 鄧偉 馮晨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首博匯集23家文博機構50余件(套)稀世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