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擠掉泡沫後,藝拍現“厚古薄今”
這幾天,京城前後腳舉槌的兩場拍賣,讓相差七百多歲的兩位畫家“交上火”。一位是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代書畫夜場”的任仁發,一位是北京匡時拍賣“當代藝術專場”的張曉剛。開拍前,以繪畫為副業的元代水利官員任仁發,於大眾幾近生面孔;而五十多歲的張曉剛因屢登“標王”寶座,早已成為圈內外紅人。落槌後,人們才驚覺二人已然顛倒了個兒,前者以3.06億元創出年度最貴藝術品,後者遠沒了前些年的牛氣。
諧音“人人發”的任仁發在朋友圈幾近刷屏——歷經一個小時近百輪競價,其筆下再現唐初五位王爺宴罷醉歸的《五王醉歸圖卷》,以高出起拍價逾四倍的金額躋身年度榜首。與新晉狀元相比,晚兩天登場的張曉剛《血緣:大家庭二號》全然沒了往日威風。拍前不少人認為其估價過低,更有人預估要擱在以前怎麼也能賣到六七千萬元,然而被寄予厚望的它,在場內僅僅維持十來分鐘的報價就草草收場,成交價不足四千萬元。
兩個人穿越時空的一次角力,其實凸顯的是各自代表板塊的此消彼長:曾經叱吒風雲的當代藝術板塊持續走在“沉淪”的路上,沉寂已有時日的古代書畫卻已開始甦醒。環顧激戰正酣的本季秋拍,不難發現,“厚古薄今”正在處處以“洪荒之力”比拼的藝拍場漸成氣候。
牛氣沖天的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在將“標王”比下去的同時,還掀起一大波兒古畫頻刷紀錄的浪潮。與其同場上拍的另外五位古代書畫家便集體沾染福氣,紛紛衝破此前紀錄,包括明代仇英描繪四季時節帝王出游及行宮游樂題材的《唐人詩意圖冊》以9430萬元成交,宋代書法家張即之楷書《華嚴經》殘卷以6325萬元成交。破紀錄大潮已然蔓延到其他拍行。現身匡時秋拍的吳鎮《山窗聽雨》手卷,最終以1.725億元成交,大幅刷新其另一件作品《野竹圖》在今年春拍創下的紀錄。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陳洪綬的十二幀絹本《花卉草蟲冊》以4600萬元成交,同樣刷新其個人拍賣紀錄。
一時間,古代書畫儼然成了香餑餑。然而,就在數年前,內地藝拍市場還屢屢出現“古不如今”的怪象。不少近現代畫作的成交價往往高出明清古畫數倍之多,更有甚者,一些當代名家的作品動輒拍出逾億元,而貴為國寶的一些古代拍品卻只及其零頭。對於市場長期存在“今貴過古”的現象,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有自己的分析:首先,近現代藝術品有天然的親近感,相比年代久遠的古代書畫,藏家更容易掌握近現代藝術品的風格;其次,由於當代藝術家大多尚健在,藏家想對他們的作品予以真偽鑒定,並非難事;還有一點,當代作品數量頗巨,為一些囤積炒作的資本提供了便利。
而在資深鑒藏家朱紹良看來,古畫的價值回歸是早晚的事兒。原因在於元代之前的古畫多為價值極高的孤本,流入拍賣市場的少之又少;而之後的明清繪畫,由於連年戰禍和社會動蕩,流失者眾。物以稀為貴,古畫崛起為國內藝術品拍場重器,自然在情理之中。而現當代繪畫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尚需要時間積澱。
“標王”張曉剛畫作這些年的遭遇便是一例。兩年前的香港蘇富比春拍,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三號》以近8400萬元成交,刷新藝術家作品的世界拍賣紀錄。而此次同一系列的作品,成交價已折半。再往前溯,2009年的“胡潤藝術榜”以上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排序,張曉剛憑三億元的總成交額取代吳冠中,豪氣奪魁。“近幾年藝術市場陷入持續調整,主要就是擠掉當代藝術板塊的泡沫,這才有了藝拍市場如今的‘厚古薄今’。”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或許這正是藝拍市場轉暖的徵兆。(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