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現代京劇《紅軍故事》:平凡故事裏的時代強音

日期:2019-05-28 13:30    來源:文匯報

分享:
字號:        
  • W020190528487599094892.jpg.jpg
  • W020190528487599094892.jpg.jpg

  原標題:評現代京劇《紅軍故事》:平凡故事裏的時代強音

  評現代京劇《紅軍故事》:平凡故事裏的時代強音

  現代京劇《紅軍故事》之《半截皮帶》。葉辰亮 攝

  由國家京劇院創排的現代京劇《紅軍故事》以一名普通紅軍戰士的視角,回望了紅軍長征時三個平凡而偉大的故事——《半截皮帶》《半條棉被》《軍需處長》。故事雖然平凡,涉及到的人物也都是革命歷史時期中的普通人物,但是通過這些故事和人物,觀眾可以真實可感地觸摸到那個時代的人文內涵和時代精神,這也是這個作品最令人振奮的地方。

  該劇在音樂創新、程式化動作的化用、演員的表演和唱腔等藝術樣式上進行了諸多新的藝術探索,更為重要的是,有些探索觸及到了當代舞臺作品不得不考慮的重要藝術維度——藝術審美的現代轉換。而這些正是困擾京劇現代戲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國家京劇院在京劇現代戲創新發展方面的探索路徑和寶貴經驗值得梳理和總結。

  《紅軍故事》由《半截皮帶》《半條棉被》《軍需處長》三個故事組成,三個故事從吃、穿、行三個人生必備維度展開,老年周國才是親歷者和見證人。三個故事又以紅軍精神這條核心的線貫穿:《半截皮帶》中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半條棉被》裏那親密團結、嚴守紀律的高尚品德,《軍需處長》中那不怕犧牲、敢於犧牲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都是紅軍精神的真實寫照。卓越源於信仰,尤其源自於那些平凡而普通的微小個體。因為他們的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堅忍不拔是大樹在基層的最真實寫照,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力量。落地方能生根,有根才有枝葉、有綿延,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成為我們民族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有力保障。

  京劇《紅軍故事》通過《半截皮帶》《半條棉被》《軍需處長》三個故事,展現了三個不同精神維度的故事內容,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所以在人物塑造上,它探索性地塑造了人物群像,而這樣的塑造正貼合紅軍精神中那貫穿到基層的強大精神力量。張小清飾演的老年周國才和鞏麗娟飾演的周紅作為講述人,將整齣戲三個故事逐一鋪陳於觀眾眼前,穿過時光的長河,讓我們重新回到長征的路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條棉被》中飾演沙洲村村民徐解秀的袁慧琴的表演和演唱。有着“千面老旦”之稱的她,使得整個故事張揚着人物自身所散發的光亮。她的唱,中氣十足、有爆發力,情感的點把握得體,耐聽、耐琢磨、有味道。她演的人物,情感充沛,動作簡潔而流暢,給人以“順乎情,合乎理”的熨帖。她的表演,不拘泥於固有的身段、特定的表情,舉手投足間都是戲,細節感、層次感帶給觀眾以強烈的藝術衝擊力。

  此外,無論從年齡、身份還是行當,全劇人物都是多層次的。不管是《半截皮帶》中炊事班長的飾演者李博,還是《軍需處長》中軍需處長火雁的飾演者杜喆等人,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劇中,人物與人物、行當與行當、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錯位與反差構築了舞臺的張力,也強化了戲曲的程式性。這種張力表達與程式呈現使得紅軍故事與京劇藝術之間有了暢通的渠道。整個故事在具有強烈的雕塑感之餘,又不失藝術的靈動性。特別是軍需處長臨終前的那段回憶加想像,使得全劇達到了一個高潮,令觀眾深刻地意識到英雄人物的人性光輝與英雄氣質的完美結合。

  在綜合性的舞臺呈現裏,藝術調度的高低是直接影響不同觀眾群體的重要砝碼。導演張曼君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也屬於戲曲的導演藝術之路。全劇大背景像油畫,厚重又兼具時代特色。舞臺場景有三次大的變換:第一次是《半截皮帶》中的草原寫意,第二次是《半條棉被》中的鄉村晚景,第三次是《軍需處長》裏的巍巍山巒。隨着故事情節、人物情感和藝術時空的轉換,三個大場景中又呈現出多次細節差異。比如《半截皮帶》中又有三次燈光調度下的色彩變化——清新的藍綠調、陰沉的灰暗感、光明的希望處……三次變化呈現三種情緒也是三種心境,與演員表演交織輝映,很好地詮釋了“有意味的形式”在戲曲藝術裏的表達。

  京劇《紅軍故事》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書寫了一段令我們回望的歷史,這段歷史不僅激勵創作者和演出者,也激勵觀眾去發現藝術背後的沉思。藝術的須臾妙相,是一種可以征服歷史洪流而不被淹沒的力量。筆者相信,只要為藝者心存敬畏、廣求智慧,那保留在舞臺上、藝術史上和觀眾心中的藝術,一定能夠唱出不同凡響的時代之音。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