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工筆寫生畫像《同光十三絕》
《同光朝名伶十三絕傳略》荀慧生題詞
遲重霞在《扈家莊》扮演扈三娘
遲重瑞在84版《西游記》中扮演唐僧
廊坊頭條店舖老照片
如今我們常説北京人説話有“京腔”,其實,這個詞原本指帶有“京味”的戲曲唱腔。
説到這個“京腔”,可有着深刻的歷史淵源。2014年央視春晚以清光緒年間工筆寫生戲畫像《同光十三絕》為背景,為觀眾獻上了一場盛宴,也引發了人們對這幅傳奇巨作的討論。實際上,這幅畫源自另一幅叫《京腔十三絕》的畫作,該畫生動描繪了乾嘉年間京城的十三位響噹噹的“京腔”演員。那麼,這些演員都是誰?“京腔”背後有着怎樣的歷史?
“京腔”是清代宮廷音樂的主流
源出江西弋陽 融合了京字京韻
所謂“京腔”,是源出江西弋陽的古老聲腔弋陽腔,這種聲腔流佈大江南北,全國都留下了傳播足跡:它流傳到河北一帶,與當地語言和音樂結合,便成“高腔”;流傳到北京,經過和京字京韻的融合,就成為“京腔”。據史料記載,弋陽腔早在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就到了北京,比號稱“百戲之祖”的崑曲還要早一些。進京以後,直到清嘉慶年間,京腔一直都很火爆。為了適應京師的觀眾,弋陽腔做了一定的改革。首先是與北京語言結合,適應北京觀眾的説話習慣;其次,廣泛吸收北京的民間曲調,改去了原來弋陽腔的一些鄉音鄉調。因此,“進京”的弋陽腔,漸漸有了北京的地方特色,變成了“京腔”。
弋陽腔變化而成的“京腔”在宮中一直是宮廷音樂的主流,常與崑曲共同使用,因為京腔曲調高亢激昂、粗獷遒勁,並沒有絲弦竹管音樂伴奏,只有鼓聲擊節按板,一人獨唱,後臺眾人幫腔相和。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弋陽腔”詞條解釋,如果角色情緒激動,“如係閨怨、離情、死節、悼亡,一切悲哀之事,須必暢滾(即滾白,無板無眼、半説半唱的一種哭訴唸白)一二段,則情文接洽,排場愈覺,可觀矣。”由此可見,由弋陽腔變化而成的京腔慷慨激烈,正可彌補崑曲綿軟柔美、節奏舒緩的不足,所以宮中連臺大戲始終都是崑曲與京腔並用。
在宮外的茶園戲館,京腔演出的劇目也大多是交鋒打拼的經典武戲,如寫瓦崗寨秦琼破敵血戰的《倒銅旗》、寫水滸英雄燕青與時遷下山打擂的《神州擂》、歌頌綠林英雄青面虎的《通天犀》、刻畫殷朝黃飛虎父子的《反五關》等。而京腔摺子戲(指本戲裏的一折),也以劇情矛盾尖銳、角色形體動作繁複、內心衝突強烈的動作戲為多,如《掃秦》、《掃松》、《山門》、《滑油》、《六殿》、《古城》、《擋曹》等。
總而言之,在戲曲中,京腔(弋腔)是以演出有頭有尾的袍帶大戲,或身手不凡的動作戲見長,即使是文戲,大多也文戲武唱,與崑曲正好互補短長。
《京腔十三絕》究竟都畫了誰
曾是招攬顧客的明星宣傳畫
清乾隆嘉慶年間,在京劇尚未興起之前,京腔(弋陽腔)這一劇種在當時的京城十分活躍。當時,有一幅名曰《京腔十三絕》的寫真圖挂在北京前門外廊坊頭條的一個南紙店的門前,上面工筆繪就了十三位穿着戲裝的京腔名伶,其作用就像今天的廣告牌一樣,是為了招徠顧客,猶如今天的巨幅明星廣告牌。這幅《京腔十三絕》圖,也為以後的京昆《同光十三絕》名伶寫真圖開啟了先河。
京腔十三絕都是哪些名演員?今人大多不知,實際上,他們可比京昆《同光十三絕》畫像中的藝術家早多了,都是清乾隆年間的人物。《京腔十三絕》為著名人物畫家賀世魁所繪,據説賀世魁是宮廷畫家,即所謂的“內廷供奉”。賀世魁受北京前門外廊房頭條“誠一齋”南紙店老闆邀請,繪製了一幅京腔名伶群像,後來該畫被裝裱成橫幅懸挂在該店門楣之上。這十三位身懷絕技、廣受歡迎的京腔名伶都是誰,主要有兩種説法。第一種是清人楊靜亭《都門紀略》中“誠一齋”條目下的記載:“人物匾額,時人賀世魁畫,所繪之人,皆名擅詞場,霍六、王三、禿子、開泰、才官、沙四、趙五虎、張恒、大頭盧、老李公、陳醜子、王順、連喜,號十三絕。”單聽這些名字,確實是太俗了,都是些衚同串子的名字,您再有本事也想不出他們都是哪一個行當的明星,等到年深日久時更已無人知曉。
所幸,戲曲史專家王芷章先生經過多方考據,在他的《腔調考源》中提出了第二種説法(見《中國京劇編年史附》):“大頭冠,君王帽生;虎張,張口跳,即武醜;池財官,武生;嘟嚕胡,花白髯,即老生;楊大彪,紅凈,肉粥,花包;老公李三,脆生;馬年,黑凈;連喜,花旦;霍六,正生兼老生;唐套兒,花面;王七爸,青衫;陳醜子,正醜。”在王芷章先生的介紹中,我們能夠知道了這十三位名伶的行當除了老生、外、末之外,還有凈中的銅錘、架子、武凈,再有就是青衣和醜行。
比而論之,兩種人物説法有同也有異。比如虎張、池財官、老公李三、連喜、霍六、陳醜子等六人,兩書相同,而另外七人則不同。不過,其中有些人名稱相近,如“大頭冠”,與“大頭盧”、“王七爸”與”王順“,為同一人也未可知。
那麼,這幅《京腔十三絕》畫圖現在何處?1900年5月,火焚北京大柵欄老德記西藥房,大火一直往北漫延,這幅畫不幸被燒燬。
“十三絕”中産生了八代梨園世家
84版“唐僧”遲重瑞為其後人
在“京腔十三絕”的眾多演員中,有池財官一人在戲劇史上有史可查。“池”姓本應為“遲”,此人係山東蓬萊人,名遲寶財,為清乾嘉年間著名京腔武生,幼習弋陽腔,技藝精絕,擅演短打武生戲,如《白水灘》、《蜈蚣嶺》等。據説財官腰腿功夫一絕,抬腿搬“朝天蹬”不用手搬,一抬腳自動就可達到腦門之上。清道光七年(1827年),遲寶財任梨園行會之精忠廟廟首,其地位相當於今日的劇協主席。時至今日,包括遲寶財本人在內,遲家已經是八代梨園世家,有幾十人從藝,而且名藝術家、名演員輩出。
據戲曲史雜家劉崑嵩先生《京師梨園世家譜》記載,遲財官共有四個兒子,第二個兒子遲文魁後來就沒有再學京腔,而是改行學了皮黃,也就是現在所説的京劇。咸豐年間,遲文魁加入了四大徽班中的春臺班。他的兒子遲韻卿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老生演員,不但能唱,而且會編戲,後來成為福壽班的掌班。在遲財官的其他後代裏,遲遇泉、遲子俊、遲月亭都是很有作為的名伶。再下一輩兒,也有遲金聲、遲世恭等名演員。遲金聲是馬連良先生的弟子,現年九十四歲,依然活躍在京劇圈內課徒授藝;遲世恭,更是有名的老生,在上海能夠獨當一面。此外,遲景榮是有名的笛師,遲天標是有名的琴師。
如今,有一位遲家後人更是為人們所熟知,那便是在1984年版電視劇《西游記》中扮演唐僧的遲重瑞,是遲財官的第七代孫。遲重瑞有家傳之學,其姐遲重霞也是京劇名演員,以扮武旦出名。因此,遲重瑞所體現出風度氣質以及演技,正是歸功於家傳的京劇傳統。
《京腔十三絕》的誕生,説明瞭京腔在乾嘉年間的盛況。據傳,當時的北京“京腔六大名班,九門輪轉演出”。據蘇子裕所寫《京腔六大班初探》可知,六大名班包括大成班、王府班、余慶班、裕慶班、萃慶班以及保和班。後來京腔(弋腔)由於曲調古樸少變,劇目少有創新,漸漸丟失了大量普通觀眾。其中,余慶班、萃慶班兩班的班主腦子活,能夠順應潮流,看到觀眾數量減少,便積極尋求應對方法。這時,各地秦腔演員蜂擁入京演出,兩班的班主便大量吸取秦腔演員進入京腔班社演出,從而挽回了觀眾。但曾經紅極一時的京腔,也就從此衰弱了。(張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