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ile314.jpg.jpg
老生流派,創始人為周信芳。周自幼從陳長興、王玉芳學藝。在長期舞臺實踐中,他博採眾長,刻意求新,兼收了孫菊仙、譚鑫培、汪笑儂、潘月樵、王鴻壽等特長,並向昆、徽、秦腔,甚至話劇諸劇種學習,結合自己對京劇表演藝術的體會,於30年代,形成了南方影響最大的老生流派,世稱麒派。
麒派的藝術特色以質樸、蒼勁、雄渾見長,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刻畫人物細膩逼真,感染力很強,收到雅俗共賞的效果。他的唱腔,吸收了孫(菊仙)派的黃鍾大呂,純樸、渾厚的唱法,行腔氣勢很大,嗓音雖然沙音很重,但氣力充沛,口勁極足。唱法字重腔輕,字字有力,磁實真切,從而引起觀眾感情上的共鳴。他的唸白功力深厚,噴口有力,講究節奏,音樂感很強。能以情帶聲,劇中人喜怒哀樂皆融其中。吐字,吸收了中州韻和崑曲的念法,經常加用接近口語的語氣助詞,聽來富有生活氣息。做工獨具匠心,將唱、念、舞有機結合起來,水袖、髯口、甩發功,均十分精湛,且不賣弄,運用恰如其分。膾炙人口的名劇《徐策跑城》中的跑城一段就十分全面地顯示了他的深厚功力。其武功底子磁實、開打老練穩健,“吊毛”、“僵屍”等撲跌功夫乾淨漂亮。還善於創新、勇於實踐,
在劇目方面,他編演了許多既發揮自己藝術特長,又符合時代節拍的新戲。如“五四”時期的《宋教仁》、抗日戰爭時期的《文天祥》、《明末遺恨》等。特別是建國後編演的《澶淵之盟》、《義責王魁》、《海瑞上疏》等,內容和技藝更趨成熟精練,有的已成麒派保留劇目,廣為流傳。
在服裝扮相設計上,他也不拘一格,大膽出新,如徐策的改良蟒,薛平貴的改良靠等。
在行當表演方面,除善演老生、紅生之外,並能演武生,花臉,特別是創造了大嗓小生行當如《別窯》的薛平貴,《白蛇傳》的許仙,對京劇革新作出傑出的貢獻。
周信芳戲路寬廣,能戲極多。代表劇目有《宋士傑》、《徐策跑城》、《坐樓殺惜》等。這些戲,均經他悉心研究,在劇本和表演上作了精益求精的修改,使其成為蜚聲劇壇,久演不衰的名劇。其他的拿手戲還有《追韓信》、《打漁殺家》、《別窯》、《掃松》、《打嚴嵩》、《清風亭》、《斬經堂》、《戰長沙》、《群英會》、《華容道》、《生死板》、《寶蓮燈》、《古城會》、《單刀會》、《狀元譜》、《鴻門宴》、《走麥城》等。
麒派藝術流傳很廣,弟子傳人及私淑者頗多。早期有高百歲、陳峰鶴、李如春,在表演有一定的發展、創新。此外,尚有周少麟(其子)、沈金波、李師斌、孫鵬志、李桐森、趙麟童、明毓琨、孫鵬麟、李麟童、董春柏等。六七十年代以來,活躍舞臺上的麒派老生有小麟童、蕭潤增、張學海、朱文虎、王全熹、陳少雲等。有些演員,如李少春、李和曾等雖不屬麒派,但也是周的弟子,受麒派影響頗大。另外裘盛戎、袁世海、高盛麟、王金璐、旦角名角關肅霜等均對麒派的表演技巧有所吸收。許多上海演員,如王正屏、趙曉嵐、童祥苓等均受麒派藝術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