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京津冀“非遺”名片

日期:2019-09-27 09:2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擦亮京津冀“非遺”名片

  “做完‘大漆’之後,雕刻花紋,蓋子上的九條龍,每條龍的姿態都不一樣。”面對記者鏡頭,“燕京八絕之一”——金漆鑲嵌的傳承人興奮介紹。據報道,在廊坊廣陽區九州鎮南漢村,有200多人從事傳統手工藝,其中省市級非遺傳承人就有19位之多。

  包括景泰藍、玉雕、金漆鑲嵌等在內的“燕京八絕”,以精湛的手藝和精美的作品為人稱道。但事實上,“燕京八絕”僅是京津冀燦若珍寶的非遺代表,除了富麗堂皇的“宮廷”大作,很多貼近生活的物件兒同樣精美,備受人們喜愛,諸如北京兔兒爺、京西太平鼓,天津泥人兒張、風箏魏,河北蔚縣剪紙、曲陽石雕等,都是知名度頗高的特色佳品,時常見諸年節廟會。

  京津冀文化稟賦優勢突出,但隨著時代發展,傳統技藝也不可避免地迎來新挑戰。一方面,傳統手工藝的從業者本就稀少,加之工藝繁瑣、製作週期長,産出量不高,也造成了一些工藝曲高和寡的尷尬。比如,市面上能夠見到的八絕工藝品,一件幾千乃至上萬塊都是常有的事,即便價格親民的其他工藝品,消費者也是看得多、買得少。銷售門路打不開,手工藝人的生計自然無法維持,後繼無人就成為非遺傳承的現實掣肘。另一方面,很多傳統工藝的文化元素與構圖,難以適應現代審美需要,如何讓傳統與現代碰撞出新的火花,讓更多人領略到傳統工藝的審美旨趣,還需持續探索。

  作為文化協同的一大著力點,擦亮“非遺”名片,三地大有可為。三地自古就地域一體、文化一脈,具有深度交融的文化基因優勢。就目前來看,圍繞非遺傳承與保護,三地也做出了不少嘗試,建立演藝聯盟、聯合舉行非遺展覽、舉辦手工藝作品設計大賽等效果都不錯。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盤活非遺這座富礦,三地還需拾級而上、建立起共同謀劃、共同保護傳承、共同弘揚推廣的聯動機制,特別是要出臺和落實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措施,讓手工藝人享有職業尊榮。這對於手工藝傳承、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産品牌意義重大。

  目前,《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業已簽署,頂層設計日趨完善,而願景化為現實,還需三地總結經驗、敢於創新,讓更多老工藝重新活起來,賦予傳統文化更強勁的生命力。(范榮)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