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020190611398969630359.jpg.jpg
原標題:保護利用相結合 推動非遺資源 融入社會生活
文化和旅游部向北京市頒發中國皮影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證書
北方崑曲劇院顧衛英、柴亞玲表演《牡丹亭·游園》
第十一屆北京端午文化節包粽子活動
第十一屆北京端午文化節舞龍表演
參觀者體驗北京國家級非遺項目景泰藍製作技藝的點藍環節
北京料器技藝傳承人接受當地媒體記者採訪
黨和人民對新時代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要在強化制度保障、專業能力、安全管理上下功夫,狠抓各項政策落地落實,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切實提高保護水準,把珍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完整地留給子孫後代。要把保護和有效利用結合起來,推動遺産資源融入社會生活,廣泛開展對外交流,展現好文化中國、大美中國的獨特魅力。
——摘自6月6日“推進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工作座談會”講話
6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及相關機構在廣州召開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優秀案例發佈會,集中發佈非遺與旅游融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實踐、傳統工藝振興三個方面的優秀案例。來自北京數來寶和抖空竹兩個項目獲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實踐優秀案例殊榮。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開展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遴選工作,及時總結各地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分類保護工作水準。入榜項目均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能夠尊重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能夠根據項目類別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保護措施,增強傳承活力。
數來寶是由宋代貧民演唱的“蓮花落”演變發展而來,最初由乞丐在沿街乞討時演唱。直到清末民初,才開始有演員“撂地”賣藝,靠演唱數來寶招攬觀眾。在抗戰時期的革命軍隊中,為了更好地發揮數來寶的宣傳和戰鬥作用,戰士們採用類似數來寶的形式即興編詞,現場演唱。1956年,李潤傑先生先後創編、演出了一批有人物、有情節的快板節目,創新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演唱方法,這一表演形式被定名為“快板書”。2014年,數來寶正式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為了 “數來寶”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保護,近年來北京各相關部門和機構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12月9日“快板沙龍”在東城區文旅局和文化館的大力支援下成立,堅持每週六下午兩點在東城區第二文化館二樓多功能廳進行公益快板培訓活動,每期近百人參與,至今已600余期五萬餘人次。也是在東城區文旅局和文化館的安排下,以“快板沙龍”為核心的傳承群體在學校和社區招收快板愛好者進行公益性專業培訓,每期24課時,共舉辦6期,每班20餘人,共計120餘人受益。走到社區、學校、部隊、工地等地進行的慰問演出,以及到外省市進行交流和演出更是讓更多人了解數來寶,喜歡數來寶。
幾年來,以“快板沙龍”為核心的數來寶傳承群體充分發揮數來寶(快板)藝術形式的特長,自編自演了一批弘揚主旋律、歌頌模範先進、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新節目,每到一處都得到領導和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充分肯定。為了讓快板愛好者更加系統、正規地學習數來寶(快板)藝術,“快板沙龍”主席李世儒編寫了快板教材《從零起步學快板》,在各新華書店發行。為了快板演員更好地提高快板藝術,李世儒正在編著快板理論書籍《快板演唱的研究與探討》。
空竹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早為宮廷玩物。傳説三國時期,曹植曾作《空竹賦》,但詩賦內容無可考證。宋時,宋江曾有詩云:“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宵,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挈漫徒勞。” 2006年《抖空竹》項目正式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項目。
2009年,該項目保護單位籌建了第一座首個非遺專項空竹主題博物館,成為空竹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基地。博物館通過文字介紹、實物陳列、圖片和多媒體展示來普及空竹知識,每年接待參觀者上萬人。博物館還開展暑期學生夏令營活動,受益學生及家長已達3萬多人。同年,還建設了三維立體網路平臺,面向全世界宣傳空竹文化。每年定期舉辦空竹文化節,給來自全國各地的空竹友進行交流展示提供良好的平臺。
多年來,空竹主題博物館走進300多所小學,200多所中學和大學,諸多社區、機關單位進行講授、展示和傳承。同時,博物館收集整理了許多空竹相關的書籍及圖片視頻,空竹製作傳承人還創新研發了許多有紀念意義收藏版的空竹藝術精品:奧運系列空竹、60年大慶空竹、建黨90周年空竹等等,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空竹相關的資料和實物,做好了傳承保護的義務。
十多年來,空竹博物館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非遺展示活動:參加北京奧運會、進行空竹表演和祥雲小屋空竹藝術品展示、參加APEC會議,每天接待50多家來自全世界的新聞媒體,廣泛傳播中國傳統空竹文化的魅力,參加世博會等等,先後走出國門:南韓、美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進行國際交流。
京劇、崑曲在全國非遺宣傳展示
主會場一展風姿
6月7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全國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系列活動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世紀大會堂舉行。系列活動圍繞40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全面展示保護成果,總結探討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經驗,展現中國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其中,展演活動分“天、地、人、心”四個板塊,40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的項目先後亮相,來自北京京劇院的方旭表演《鍘美案》選段,來自北方崑曲劇院的顧衛英、柴亞玲登臺表演《牡丹亭·游園》,精彩的演出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展現出北京非遺保護傳承的階段性成果。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 北京城鄉成為非遺展示大舞臺
端午文化節
長城腳下展魅力
端午之夜交響音樂會、長城文化帶非遺展、世園非遺手工藝市集……6月7日到9日,在市委宣傳部指導下,市文化和旅游局、延慶區委區政府共同舉辦北京端午文化節,18場端午特色活動在世園會、延慶各鄉鎮、景點輪番上演。
今年的端午文化節開幕式在北京世園會媯汭劇場舉行,開幕式在83名鼓手的鼓舞中開場,來自長城文化帶沿線的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八地的非遺傳承人,持着盛有流經長城腳下河流之水的器皿,將融合之水匯入媯川盆窯陶器並注入媯汭湖。
中國國家館日也同期舉行,世園會園區內洋溢着一片傳統文化氣息。在媯汭劇場沿途兩側的長城文化帶非遺精品展示區,甘肅慶陽香包、山西太平繡球、內蒙古馬頭琴、天津葫蘆、河北石影雕等非遺展品悉數亮相;在永寧閣南廣場,包粽子、制香包、編五彩繩、草貼畫、豆塑、植物畫、媯川毛猴等端午傳統互動及非遺體驗活動,吸引游客們駐足參與。
兩公里外的延慶夏都公園,京臺媯水龍舟友誼交流賽如火如荼,來自台灣地區與北京延慶的龍舟隊劈波斬浪。首都高校第九屆北京大學生媯水龍舟錦標賽也在此熱烈舉辦,24支龍舟隊伍競渡爭流,展現青春活力。
同時,以長城為主題的端午之夜交響音樂會在八達嶺長城腳下奏響。另有國風音樂詩會,誦讀文化經典,演繹國風音樂。
千年古剎承恩寺
打開山門傳播非遺
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當天,在北京千年古剎承恩寺的北京燕京八絕藝術館內,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向全國各省市工藝美術學會發起的“手藝·守藝——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美術科普教育日”北京主會場科普教育活動隆重舉行。圍繞“非遺生動實踐、文化渲染生活”主題,傳承者向參加科普活動的社區居民、中小學生進行了現場表演和授藝教學活動。
北京燕京八絕協會常務副會長、北京燕京八絕藝術館館長柏群表示,有着“三不之謎”的千年古剎承恩寺打開山門傳播非遺,實現了歷史文物與時代文化、物質文化遺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非遺保護與創新發展的完美融合。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各界朋友關注非遺、喜愛非遺,讓非遺融入生活,讓文化服務人民。
本次活動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北京工藝美術學會、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主辦,北京工美聯合企業集團、北京金漆鑲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京燕京八絕藝術館承辦。
滿族文化節
粧點懷柔“端午”旅游市場
懷柔區第十四屆滿族文化節粧點端午節期間懷柔的旅游市場。文化節由懷柔區委、區政府主辦,區宣傳部、區文旅局、 北京電視台承辦,喇叭溝門滿族鄉、長哨營滿族鄉、湯河口 鎮黨委、政府協辦。文化節以“滿風滿 韻情滿懷”為主題,包含開幕式晚會、原創民族舞劇“二魁 摔跤”、“民族文化與鄉村振興發展論壇”、“滿韻霓裳” 滿族服飾秀等重點活動,以及湯河口“八旗龍舟”大賽、長哨營八旗百家宴和滿族婚俗展示、喇叭溝門非遺體驗等特色活動。在滿族文化節帶動下,端午節期間,全區累計開展各類文化活動50余項121場,參與人數10.47萬人次。
北京非遺線上線下
亮相全國多項重大活動
京津冀聯手“尋匠務本”
6月5日至9日,京津冀三地文旅局和文旅廳聯袂主辦的第五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産聯展在天津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充分把握“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的年度主題,積極圍繞“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年度口號與“尋匠務本”的活動主題,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周年獻上一場實踐與理論互為支撐,廣度與深度共同延展的盛宴。在“非遺項目互釋單元”板塊,景泰藍製作技藝(京)、北京料器、北京兔爺等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非遺技藝精彩亮相。另在“非遺生活館”板塊中,美術區、傢具區、服飾區、玩具區、飾品區、陶瓷區共匯聚京津冀34個項目、70多位傳承人的現場技藝展示和商品售賣。
主講CCTV-1綜合頻道2019《非遺公開課》
2019年是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15周年。值此時間節點,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會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等共同製作推出了“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宣傳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
該欄目在CCTV-1綜合高清頻道播出後,來自北京的多期專題吸引廣大觀眾的熱切關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鐘連盛大師主講了《景泰藍是金屬與火的藝術》;我國著名的藝術設計教育家和藝術設計家常沙娜主講了《非物質文化遺産需要薪火相傳》;北方崑曲劇院的演員邵天帥、邵崢等主演了崑曲專題片中的《長生殿·泣顏回》等;非遺傳承人種桂友還主講了《京作硬木傢具製作技藝彰顯東方智慧》。
亮相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
“運河傳情 匠心築夢”第二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江蘇省主場活動6月6日在淮安大劇院開幕。北京以及天津、河北、山東、浙江等運河沿線8省(市)160余項省級以上非遺項目,通過運河奇珍展示展銷、匠心傳承互動體驗、名師競技工藝競賽等種類豐富的文化活動全面展示大運河沿線的文化魅力。來自北京的景泰藍、料器、內畫鼻煙壺等非遺精品項目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