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罡:全形拓之藝術價值非現代工藝可取代

日期:2018-09-07 15:53    來源:中新網

分享:
字號:        

劉鴻罡 未明/攝

  全形拓,又稱立體拓,始於清嘉慶年間,是一種以墨拓技法完成的特殊技藝,即在二維平面上用傳拓技術表現物品的三維立體形態,將器物真實客觀地體現在畫面之上。山西工藝美術大師劉鴻罡傳拓技藝的傳承得自清代六舟上人的全形拓法,這位中國當代專業拓工近日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偉大古典的藝術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如何把古典器物之美,逼真的展示出來,需要對其不二之美有全面的觀察和理解。”

  劉鴻罡1977年生於堯都,專業拓工,拓展師。提及全形拓,已入行近三十年的他表示,“這是我最鍾愛的手藝,日復一日生活在器物的椎拓中,與器物為家。我覺得全形拓是藝術品器物的替身,是最逼真的一種複製術。”

  拓片是中國古代特有科學記錄方法,就是將紙貼在器物表面用椎拓來記錄花紋和文字。拓片是從原物直接椎拓下來的,大小和形狀與原物相同。凹凸紋飾的器物,甲骨文字、銅器銘文、碑刻、墓誌銘、古錢幣、畫像磚、畫像石等,都廣泛使用這種辦法記錄。

  全形拓全形拓要求在平面上拓出三維立體效果,成為一種博古工藝形式出現於清朝中期的金石學興起。這就是由當時非常著名的金石僧——釋達受(六舟)所初創。據傳他在夜晚的時看到一個器物的光影,這個形狀就跟器物一模一樣,而且燈光的影子就有透視度,因此他以燈取形開創了這門全形拓手藝,一直髮展到今天。

劉鴻罡的全形拓作品 未明/攝

  晚清民國時期,全形拓技術因書畫名家,達官貴人的鍾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當時出了吳大澂,龐元濟等等諸多名家。

  其後,伴隨着以攝影為基礎的石印、珂羅版等複製技術的廣泛應用,全形拓這種費時費工的純手工技藝,急劇走向衰落,逐漸成為了稀罕而珍貴的藝術品種,前50餘年來幾乎消失於人們的視線之外。

  劉鴻罡表示,“全形拓工藝的技法其實非常簡單,不像社會上講的那麼神秘,但是作為傳統的工藝技術,它需要長期認真仔細,需要時間和耐心的工匠精神。不能急躁,因為為墨之於紙出現錯誤的話是不可更改的,什麼橡皮都擦不掉,報廢了只能重新再來。所以在這種枯燥的反覆捶拓工藝要求下,從業者都不願意做,對於全形拓都可能聽説過,可能也會,但都不願意去做,因為它太複雜,太麻煩。技術不熟練的人三五天、半個月都搞不出來一張,這是我歷年經歷的體會。”

  據悉,名揚天下的宜興紫砂壺,自《明清砂壺集拓》,《虛齋名陶錄》後,在近代從沒有過紫砂壺全形拓,劉鴻罡在多年前注意到這一點,並開始相關研學,如今已經填補了這塊空白的他成認為,“全形拓的製作不能守舊,一定要有所創新。因為紫砂的造型品種繁多,優雅古樸,所以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琢磨,怎樣去和素描對比,和黑白照片對比,研究透視角度。然後查閱很多資料,怎樣把紫砂的拓片完完整整,包括紫砂質感的顆粒度,用墨的技術法表現出來。古人説,墨分五色,作為全形拓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的墨,又需要非常的考究,現在市面上看到一些墨汁,都是普通書畫墨,幾十元就能買得到,但它們完全不代表中國的墨。中國的古墨非常名貴,制墨的工藝及其不易,名貴藥材的配方加入等。才使墨發出清穎顏色。以及墨的品質的好壞,排第一的墨泛紫光,其次才是泛清光、黃光,泛白的就很差了。完全要運用墨的五色之分,把要拓的器物表現出,古樸典雅的藝術質感。”

  劉鴻罡介紹,“翻看青銅器全形拓,品讀文人題跋,真實的影像效果再一次將人們帶入了金石的輝煌世界,不但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拓片本身帶有的斑駁痕點,更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具有紙筆書寫所沒有的趣味。全形拓不同於書法繪畫,它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兼有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證據價值等。它以全新的立體的觀賞視覺,迅速被文化界和收藏界所接受。全形拓從文物中來,它如今也成為了文物。現在拍賣市場上,有名家題跋的拓片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場認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全形拓的傳承也正當其時。”

  全形拓是一門集金石學、考古學、美學三位一體的高層次藝術門類,是中國拓片技藝發展的頂峰。“全形拓衷顯古樸、莊嚴的‘金石味兒’與‘廟堂氣息’,不是現代工藝可以替代的。” 劉鴻罡説。(高凱)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