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秋啃秋貼秋膘

日期:2018-08-07 11:0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李濱聲/作

 

  “白帝嚴金駕,乘風下紫微。德惟宣湛露,令即屏炎輝。乍驚青梧落,將催赤雁飛。何須賦團扇,恩顧似君稀。”明人周玉如的這首《立秋》詩描寫了立秋節氣的物候變化和風土習俗。農諺説:“六月底,七月頭,十有八載節立秋。”從古至今,老北京流傳着很多立秋民俗。

 

  迎秋於西郊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着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此後天氣由熱轉涼,為夏秋之交,民間有送夏迎秋的習俗。古人將秋與五方之西、五色之白相配。立秋之日,天子率百官出西郊祭白帝,迎接秋季到來,《清史稿·禮志》記載,“陳祭品三十有六,羊、豕各一”。

 

  迎秋習俗在周朝已有之。據《禮祀·月令》記載,在周代,立秋節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少嗥,也稱少昊,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西方天神,五帝之一。他的父親是太白金星,母親是天山的仙女皇娥,號金天氏,又號青陽氏,又稱朱帝、白帝、西皇、窮桑氏、空桑氏,在位84年,活到了100歲。蓐收是古代神話傳説中的秋神,左耳有蛇,乘兩條龍,是白帝少昊的輔佐神,也有人説蓐收為白帝之子。他是古代傳説中的西方神明,分管秋收科藏的事。

 

  男女老少戴楸葉

 

  楸樹枝幹挺拔,楸花淡紅素雅,自古以來楸樹就廣泛栽植於皇宮庭院、勝景名園之中。如北京的頤和園、北海、大覺寺等皇家園林和名寺古剎,都可見百年以上古楸樹蒼勁挺拔的風姿。立秋之日,北京的男女老少有戴楸葉的習俗,據説,立秋日戴楸葉,可保一秋平安。有的地方不僅戴楸葉,還把楸葉或樹枝編成帽子戴,既可以應時序又可以乘涼消暑。

 

  戴楸葉迎秋的習俗可追溯到宋朝。南宋詩人范成大在《立秋》詩中説:“折枝楸葉起園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濯煩襟酬節物,安排笑口問生涯。”詩中的“折枝楸葉”指的就是當時戴楸葉的立秋節俗。到了元代,蒙古族的王公大臣也接受了漢民的節俗。元人熊夢祥的《析津志輯佚》説:“車駕自四月內幸上都,太史奏某日立秋,乃摘紅葉。涓日張燕,侍臣進紅葉。秋日,三宮太子諸王共慶此會,上亦簪秋葉於帽,張樂大燕,名壓節序。”

 

  明代,戴楸葉之俗更加流行,明朝人田汝成在《熙朝樂事》中説:“男女鹹戴楸葉。”除了戴楸葉之外,還做成中藥楸葉膏。明代著名戲曲作家、養生學家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説:“立秋,太陽未升,採楸葉熬膏,擦瘡瘍立愈,名楸葉膏。熬法以葉多方稠。”

 

  貼秋膘吃烤肉

 

  貼秋膘之俗盛行於清代、民國時期的老北京。在清代,立秋節這天有懸秤稱人的習俗,和立夏之日所稱之數相比較,以檢驗人們過夏后的胖瘦情況。

 

  立秋這天,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貼秋膘要吃營養豐富的肉類食品,一般要燉肉、燉雞、燉鴨、燒魚或包肉餡餃子,北京人最有特色的貼秋膘是吃烤肉。清朝定都北京後帶來吃烤肉的習俗,王公貴族、文人雅士多愛食烤肉。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貼秋膘》一文中寫道:“北京人所謂‘貼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着大塊的劈柴,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裏拌好佐料——醬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點水,交給顧客,由顧客用長筷子平攤在炙子上烤……從前北京人有到野地裏吃烤肉的風氣,玉淵潭就是個吃烤肉的地方。一邊看看野景,一邊吃着烤肉,別是一番滋味。聽玉淵潭附近的老住戶説,過去一到秋天,老遠就聞到烤肉香味。”

 

  立秋食瓜謂啃秋

 

  《帝京歲時紀勝》載:“立秋預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院中露一宿,新秋日闔家食飲之,謂秋後無余暑瘧痢之疾。”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這一習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帶流行。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薷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

 

  立秋之後,天氣變得越來越涼爽和乾燥,應該多吃一些富含營養,水分含量比較大的瓜果,這樣也能彌補因“苦夏”大量出汗而流失掉的維生素、礦物質等。因此民間有句話説:“立秋以後吃六瓜,不用花錢把藥抓。”北京地區立秋日早上吃甜瓜,晚上吃西瓜;天津則講究在立秋的那一時刻吃西瓜或香瓜。全家人圍在一起啃秋,燒香拜佛,祈求立秋過後五穀豐登。“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裏話豐收。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詩人左河水的《立秋》詩形象地再現了立秋時的景象。(鄭學富)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