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童謠

日期:2018-05-31 08:4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兒童節在即,回憶起遙遠的童年就想起一首首難忘的童謠。

 

  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歌謠,也可以説是孩子學前教育的第一課。童謠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有趣,孩子愛聽想學。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我家門前的大槐樹下,母親哄着我哼唱那京味兒十足的童謠,情景仿若昨日,歷歷在目。

 

  記得那會兒大人哄孩子玩兒時,經常與孩子面對面坐好,握着孩子小手一拉一送,模倣着拉鋸姿勢唱的是:“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接閨女請女婿,小外孫子也要去……”非常親切。下雨後,潮濕的地方會出現很多蝸牛,孩子們有的蹲着看、有的拿草棍兒撥弄,有的把蝸牛托在手裏,邊玩邊唱:“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喲哎,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肉喲哎,你不吃不喝,全讓老貓給叼走了喲哎。”這流傳久遠的童謠,至今仍有孩子在唱。

 

  繞密碼式童謠更富有情趣,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個仙女來摘果,七隻籃子手中提。七種果子擺七樣:蘋果、桃兒、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既練了數數,又訓練了兒童發音。“小耗子,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喵喵喵,貓來了,嘰裏咕嚕滾下來。”“小板凳四條腿,我給奶奶嗑瓜子,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給奶奶煮碗麵,奶奶嫌我沒擱油,我給奶奶磕仨頭。”內容貼近生活,語言生動形象。

 

  游戲童謠更是鮮活,比如跳猴皮筋的童謠:“小皮球,香蕉梨,馬蓮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一直到九八九九一百一。跳皮筋的過程是由兩個人抻着皮筋,一個人跳,一關一關過,一共九關。第一關皮筋套在腿肚上,一關要比一關高,直到最後一關,皮筋要舉過頭頂。這是女孩子普遍愛玩兒的游戲,手腳配合,一邊唱,一邊跳,載歌載舞,非常活潑。

 

  顛倒歌謠別有意趣,其特點是運用“故錯”手法,偏把事物往反了説。比如:“吃牛奶,喝麵包,夾着火車上皮包。出門碰見人咬狗,拿起狗來砍磚頭,又怕磚頭咬了手。”這首童謠幽默詼諧,在男孩子中間流傳較廣。

 

  上世紀50年代初,曾流行的一首貨郎童謠也很有意思:“搖鈴的,你別搖,人家的孩子剛睡着。買你的針兒,買你的線兒,買你的頭繩兒扎小辮兒!”歌中所説的“搖鈴的”,就是指過去北京城裏走街串巷叫賣針頭線腦兒的貨郎。孩子們一看到,就會圍着貨郎唱這首童謠。貨郎不急不惱,微笑着收起銅鈴,因為孩子們一唱反倒給他招攬了生意。

 

  連珠體童謠是一種傳統形式,比如這首:“誰跟我玩兒,打火鐮兒。火鐮花兒,賣甜瓜。甜瓜苦,賣豆腐。豆腐爛,攤雞蛋。雞蛋雞蛋磕磕,裏邊坐個哥哥。哥哥出來買菜,裏邊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燒香,裏邊坐個姑娘。姑娘出來點燈,燒了鼻子眼睛。”這首童謠將前句的結尾詞語作為後句的開頭,逐句相連,獨具特色,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語言能力十分有益。

 

  過年是孩子們最快樂的事情,有首童謠,每年春節前伴隨孩子們稚嫩的童音,清脆地迴響在千家萬戶四九城:“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形象生動地概括了人們過大年的傳統習俗,在京城更是廣泛流傳,家喻戶曉。

 

  作為民間文學的組成部分,老北京童謠不但積澱了優秀的民族文化,而且蘊含着豐富的教育內容,長久以來口耳相傳,其形式簡短、語言生動、富有童趣、朗朗上口。如果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這些老北京童謠有些內容可能已顯得陳舊過時,但是它真實記錄了那個年代的歷史風貌,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呈現出老北京民間文學的獨有魅力。(錢安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