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博物館留住文化根兒

日期:2018-01-04 11:16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3.jpg.jpg
  • 3.jpg.jpg

  原標題:鄉情博物館留住文化根兒

  

  崔各莊鄉情博物館

  

  

  

  高碑店鄉情博物館

  

  

  

  南磨房鄉情陳列室

  

  

  

  豆各莊鄉情博物館

  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這是詩人席慕蓉筆下對鄉愁的描述。

  隨着北京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村民搬遷上樓,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日子過得越來越有滋有味兒,最割捨不下的那一縷縷鄉愁,也在一座座鄉情村史博物館裏永久地留存了下來。據了解,僅朝陽區就已經建成了包括崔各莊、豆各莊、南磨房、高碑店等在內的20個鄉情村史陳列室、博物館,展示農村發展變遷的歷史軌跡,幫助村民留住“鄉情”。

  “這裡展示了一件件記錄和封存了往日生活印記的老物件,還有生動再現的懷舊場景”,朝陽區文委和農委相關負責人説,從2011年朝陽區就出臺了支援發展民辦博物館的政策,每年由政府出資,邀請專家和專業機構對本地區的歷史文脈進行研究,讓村民們能夠在搬遷上樓後仍然“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據悉,今年朝陽區的東壩地區民俗博物館、常營地區鄉情村史陳列室等4個鄉情村史陳列室也將正式啟動建設。

  這些博物館背後都有怎樣的鄉情故事?本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其中的4座鄉情村史博物館。

  崔各莊鄉情博物館 鎮館之寶:老賬本

  “幾百本流水賬記錄了村子的幾十年”

  崔各莊的鄉情村史博物館位於何各莊村村東的果園裏,這裡也是朝陽區惟一一處由政府投資、個人負責設計和運營的鄉情博物館,博物館的設計師和建設者正是“落戶”在何各莊村20年的果園餐廳經理吳運濤。

  這座博物館從外觀上看更像是普通的農居小院,進門便是口老水井,20多米長的道路兩旁,雞窩、葡萄架、碾盤原汁原味地複製着過去的生産生活場景。“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從井裏打水、澆灌果樹、喂雞,感受過去濃厚的生活氣息。”吳運濤告訴記者。

  從步入展區開始,記者仿佛進入了移步換景的“年代戲”現場,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平房土炕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家居布景,再到曾經繁榮一時的1比1原版複製的供銷社實景;從50年代“話匣子”播放的樣板戲到80年代錄音機裏傳出的鄧麗君的歌聲;每一間展示小屋都原汁原味體現了當時那個年代的特點和細節。

  今年45歲的肖海是土生土長的何各莊村人,“從我爺爺的父親開始就住這兒,現在村裏大部分都搬遷上樓了,我有空就到這兒來逛逛,這裡的好些佈置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博物館裏最讓肖海印象深刻的是手扶拖拉機車頭,“我聽老家兒説,當年我媽就是坐著手扶拖拉機從小紅門十八里店嫁到何各莊的,比咱們現如今的‘大奔’還風光呢,還有那個供銷社的小屋,真真兒是跟我們小時候村裏的一模一樣。記得當時供銷社還賣酒,大人買酒就是用小鬥舀,一斗是一兩,條件好點兒的嘬塊糖就酒,不好的就着鹽粒子下酒,這些景象真是歷歷在目。”

  “我們這裡的展品數量得有近千件,除了從村民家收上來的老物件,還有不少是從京郊山裏倒騰回來的,像這個‘老供銷社’展區就是我們從深山裏,將一處已經基本廢棄的供銷社原址裏的老物件買下拉回來的”,提起從2014年開始進行建設的這座博物館,吳運濤感觸很深,“還有一些來的客人在參觀了博物館後回憶起自家還有類似的老物件,比如糧油票證等,就會專門找個時間給送過來,讓我們挺感動。”

  聊起這裡的“鎮館之寶”,吳運濤驕傲地介紹:“我們的手扶拖拉機和幸福牌摩托車算得上很有‘分量’的展品了,這個手扶拖拉機就是咱北京産的老古董,我們當時是和京郊的一家農戶用一台新的手扶拖拉機給換購回來的,而幸福牌摩托車也是北京的老牌子,是一個收藏摩托車的好友贈送給博物館的。”

  記者發現,在博物館裏的“村委會隊部”展區書架上,整齊碼放着幾百本已經泛黃的賬本,隨便翻開一頁,上邊的字跡工整有序。“凡是跟村民生活有關的進出賬這裡都有詳細記錄。”肖海翻着這些泛黃的賬本告訴記者,“這些流水賬裏記載的可都是我們村的歷史啊,記得當時每年開春都會去村委會會計那兒借錢買種子和化肥,等到秋收以後再把錢還到村委會賬上,別看我們一個村子賬上一年也就幾千塊錢,但是詳細到‘分’這裡都有詳細記錄,現在過上了好日子,回頭再看看這些賬本,真是憶苦思甜了。”

  如今早已經住上樓房、過上了曾經想都沒想過的好日子的肖海,現在有空就會帶着年輕一輩兒到博物館逛上一圈:“我和老家兒過來看看是懷舊,帶他們來是讓他們不要忘本,知道村裏的歷史,也知道我們曾經生活得不易,懂得珍惜眼前的好日子。”

  高碑店鄉情博物館 鎮館之寶:幾百年的老井口

  “摸着老井口就能想起當年井水有多甜”

  高碑店鄉情村史博物館就坐落在與平津閘一街之隔的一棟古色古香的建築裏,按照3個歷史時期進行了展示區劃分,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漕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前、從改革開放至今。

  “我們村的發展和京杭大運河息息相關,所以館裏專門有一塊和漕運歷史相關的展區。”高碑店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09年開始籌備建設博物館,幾乎每一個高碑店村人都有參與其中,我們這裡的很多展品和照片都是村民自發送來的。”

  記者在這個頗具特色的漕運展區內看到,老閘窩、古廟的巨幅歷史圖片以及漁船、魚叉、漁燈和小金魚挑子在內的各種實物,展現出了當年高碑店漕運繁榮的盛景。

  “過去我們高碑店人很多,就在通惠河上以撐船和‘扛大個兒’謀生,也正是因為漕運的興盛,高碑店村才逐漸繁榮起來。後來到了清末,漕運逐漸衰落,高碑店人有的做起本分的莊稼人,勤懇務農,也有不少有商業頭腦的做起了‘挑八根繩兒’的營生,就是挑着擔子走街串巷賣小金魚兒。還有靠河吃河的,在通惠河兩岸挖河養魚,再賣到北京城裏的魚市”,一直為鄉情博物館出謀劃策的高碑店村老人兒王培傑告訴記者,“要説鎮館之寶當屬我們的這個老井口,少説也得有幾百年的歷史了,絕對是文物。”記者看到這個老井口直徑有半米左右,光滑的井口內壁還有一道道經歲月沖刷而成的繩痕,“這原本是高碑店娘娘廟前東南水井上的井口,後來隨着社會發展井被封了,這塊井口就被我們一位有心的村民保留了下來,在建設博物館的時候捐給了村裏。”

  “高碑店靠水吃水,當年十里八鄉的人最愛我們高碑店村的酸梅湯,就是從這口井裏打上來的水做的才香甜。”高碑店村民宋淑清也是博物館的常客,“不瞞您説,現在摸着老井口都能回憶起當時的井水有多甜。”指着展區裏的一個描花大肚膽瓶和茶葉罐,宋淑清告訴記者,“這些物件還有那邊的糧票都是我從家裏找出來送到博物館的,這些年家家都蓋了小樓,過上了好日子,不過人真是越上歲數就越愛回憶以前的事,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約上幾個老夥伴到博物館裏逛一圈,摸摸老井口,看看老物件、老照片,就覺得心裏特別踏實。這些年村裏的老人們就算是孩子在城裏買了房子讓過去住,大家也不願意離開,就是故土難離。”

  在這座博物館裏,王培傑和宋淑清最愛的就是漕運時期的展區。“這裡有我們的童年”,站在展區的小漁船跟前兒,宋淑清向記者繪聲繪色地描述起當年高碑店養魚最興旺時期的盛景,“那會兒很多人家都有魚坑,通惠河的水也特別清亮,順着河邊下去隨手一摸,就是一捧的小魚和螺絲,吃着那叫一個鮮。現在惟一覺得後悔的是,我父親當年織的漁網可棒了,可惜沒有留下一張捐給博物館,這手藝現在估計已經在村裏失傳了。”

  “這個博物館讓我們有個念想和寄託”,今年71歲的王培傑告訴記者,“哪怕只是靜靜地在博物館裏看著那些老照片和老物件兒,也仿佛回到了小時候,那些高蹺的鼓點、香甜的井水還有老閘窩起閘板時的勞動號子就跟昨天發生的一樣特別清楚。”

  南磨房鄉情陳列室 鎮館之寶:樓梓莊村微縮沙盤

  “108個院子一個都不少”

  南磨房鄉情村史陳列室就位於京沈高速的輔路邊,這片建築面積達12000余平方米的平房建築群周圍便是村民原地上樓的回遷房,這裡也是朝陽區20個鄉情村史博物館中面積最大的一處。據南磨房鄉工作人員介紹,陳列室建設有“傳統農業文化館”、“傳統民居生活館”、“城市化歷程展示館”三大展館,採用真實的歷史實物,以模擬還原的展示手段,集中展示了南磨房鄉農業化、專業化、城市化以來的發展歷程。

  走進“傳統農業文化館”,各種具有年代感的生活用品、生産工具實物和鏡框中的老照片一下就將參觀者帶入到了上世紀的懷舊氛圍中。説起這裡的“鎮館之寶”,71歲的郭德鑫老人最有發言權,他指着櫥窗中被封裱起來、已經有些泛黃的一頁紙告訴記者:“這份新中國成立前的地契就是我們家族的,當時陳列室籌建的時候我把它捐了出來,也算是為了留住鄉情作點貢獻。”

  館內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6個不同場景的微縮景觀展示區,從興修水利到秋季收割,從集體經濟時期的養雞場、小熔煉鐵到曾經繁榮一時的水泵廠、東郊市場等,都用微縮泥塑的形式錶現了出來,“當時為了1比1復原這些和南磨房鄉發展息息相關的經典場景,我們專門把已經上樓的村民召集過來,讓大家一起將當時的生産場景、生産工具的使用等現場模擬,然後拍下照片,再把照片給專門泥塑的工匠師傅進行製作。”陳列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初期南磨房鄉曾經是典型的農業大鄉,後來隨着改革開放,被市政府命名為‘首都菜籃子基地’,當時鄉里的經濟蒸蒸日上,到了1988年還跨入了‘北京首批億元鄉’行列,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

  當年陳列室進行籌建時,郭老爺子和鄉里的幾位老人兒一直參與其中,“我們幾個那時候滿世界去收集展品,像前邊展區擺的那個提糧撒種用的漏斗,就是我去村民家裏收上來的,然後再給它修理好,看著一件件收集來的老物件兒,從心裏覺得特別親。”

  而最讓郭老爺子心心念、每次進入陳列室都會久久駐足的就是樓梓莊村的微縮沙盤:“雖然大家都是原地上樓搬遷,但畢竟村子沒了,在這個微縮沙盤裏,我們老樓梓莊村的108個院子一個都不少,每次瞅着這個沙盤感覺就能看到原來的家。”郭老爺子還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我們村有位老人叫孝慶會,比我歲數還大,但是記憶力特別好,當時我們請他畫了一張老樓梓莊村的地形圖。”在這張圖紙上,108個院子的具體位置、門牌戶口乃至誰家和誰家是對門兒都清晰而準確,“大家看著這個微縮沙盤,沒一個人説圖紙有錯兒,您就説説這孝老爺子的記性得有多牛。”

  豆各莊鄉情博物館 鎮館之寶:張翼祠堂

  “想老宅子了就來這兒看看老物件”

  豆各莊鄉情村史博物館位於東五環化工橋外的豆各莊鄉1號院,這座前堂後屋的兩進四合院也是博物館最大的“鎮館之寶”,“我們鄉有不少古跡遺存,像博物館所在地的這個張翼祠堂就是一處保存完整的、帶有典型北方特色的古建築院落,也是清末大臣張翼在光緒年間為祭祀張氏祖先所修造的。”博物館館長梁勇告訴記者,博物館中有300余件實物、文字、圖片展品,集中呈現了豆各莊獨有的民俗文化,“我也是在這兒土生土長的,很多村裏的老人兒雖然搬遷上樓了,但還是故土難離,有不少老人想念以前的老宅子了,就會到我們這兒來看看,這個博物館成了搬遷上樓的鄉親們寄託鄉愁的一個念想。”

  博物館共有6個展廳,分別按照不同時代主題展示了豆各莊地區的歷史變遷和農耕文化。“您看這個獨輪小推車,還有以前用的土爐子、現在已經很少見的饸饹機……這裡的300余件展品都是我們從村民那兒徵集來的,在博物館籌辦的兩年時間裏,我們工作人員只要接到村民電話,就會到府去把這些記錄着鄉情的物品回收過來,村民們都特別支援。”展櫃中有兩部泛黃的宣紙古書,梁勇告訴記者,其中一部是豆各莊村民流傳的家譜,另一部則是醫學書籍,都是村民自發捐贈的,“這樣的文獻得以保存,也是對鄉村文化的一種搶救性保護。”

  村民王老爺子告訴記者:“這個博物館裏也有我捐的東西,現在孫女、外孫女都在國外留學,等她們回來,我一定要帶她們來這兒看看,讓她們知道村裏和家族的歷史。”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博物館自去年對外開放後,前來參觀的不僅有從豆各莊地區遷出去的鄉親們,還有不少新搬入附近現代社區的住戶。“我的老家不在豆各莊,不過每次到這個博物館都覺得特別親切和感動。”居民曹先生告訴記者,“您看這個對襟衣服,我們小時候都穿過。博物館收集的這些老物件兒能給大家提供一個集體的記憶,在每一件展品的背後,每個人都能體會到自己對故園故土的一份思念。”

  從去年開始,每年9月開學之前,博物館還會跟地區的小學聯繫,邀請孩子們利用課餘時間來參觀。梁勇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這個博物館承載的不僅是我們和父輩的鄉愁,更能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將這份掛念故土的鄉情一輩輩向下傳承。”

  本報記者 左穎文並攝 J170

  這裡也有鄉情

  石景山京西五里坨民俗陳列館

  地處京西運煤古道中段的五里坨古村落是當年運煤駝隊的必經之處。村裏除了王家大院等煤業大戶留下的百年民居外,還遺存有不少小酒館、小飯館。五里坨村改建後,村民把老傢具、老工具等物件留在了陳列館,成為民俗陳列館裏的一部分。目前,陳列館內重現了京西地區老式小酒館的舊時風貌,老式的賬臺、多寶格、酒缸、酒罈、酒碗,每件器物都有着近百年曆史。

  門頭溝京西古道博物館

  位於妙峰山鎮水峪嘴村,是目前京城首家以介紹京西古道為主要內容的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內共有近百件展品,大部分都是村民捐獻的老物件。與其他博物館有所不同的是,由於博物館所在的位置就是曾經的京西古道,人們除了可以在館內參觀了解曾經的古道歷史沿革、民俗風情,還可以到館外一睹“鎮館之寶”——千年老蹄窩古跡的真容。這些遍佈在博物館周圍的老蹄窩,就是當年駝隊經過京西古道時經年累月在石板山路上遺留下的古跡。

  房山區韓村河鄉愁館

  位於韓村河龍門生態園內,館內展覽分鄉史、鄉土、鄉韻、鄉趣、鄉音五大部分,共展出照片200余張,實物100余件,其中有泥塑微縮農家院全景,特別展出農耕用具、農村生活用品、農村兒童玩具等。

  昌平西馬坊村史博物館

  博物館所在地是已經356歲的三仙聖母娘娘廟,曾嚴重“毀容”,經過兩年的修繕露出新顏,西馬坊村將這裡變成了村史博物館。粗陶盆、藥箱、煤油燈、舊式風匣、磨盤、犁……在博物館的陳列櫃裏,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兒。博物館裏的200多件館藏,均出自村民的無償捐獻。該博物館還專門設立了著名書法篆刻大師徐之謙紀念館。

  延慶新寶莊村鄉情村史陳列室

  這個陳列室與眾不同的,就是一摞摞泛黃的1000多冊老賬本。這些賬本是在新寶莊村當了30多年會計、已經80多歲的劉桂林老人,將他1949年底至1982年村內所有的會計檔案捐了出來。會計賬冊、戶口簿、分田賬、記工賬、農業稅賬、集體養豬登記表、交糧賬……一冊冊發黃的老賬本記錄着這個村莊和時代的變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鄉情博物館留住文化根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