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保護傳承非遺 展現生活智慧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每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基因,最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2017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發展,6月9日至6月12日,第三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産聯展在河北省廊坊市舉辦。本次聯展活動的主題是“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
聯展精選京、津、冀三地有代表性的217項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參展。其中有來自北京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面人郎、花兒金,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通州骨雕、通州風車;來自天津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武強年畫、泥人張彩塑,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公益毛猴;來自河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魏縣傳統棉紡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圍場滿繡等。
同時,此次聯展在形式上更加創新,不僅包括京津冀傳統工藝精品展,還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體驗展、文化創意科技展等10余個項目。聯展內容精彩紛呈,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非遺、體驗非遺的機會,讓觀眾能夠更深刻地領悟非遺文化,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2017年以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文件相繼印發,為北京非遺保護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在北京市文化局的指導下,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積極面向社會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探索非遺保護工作新模式,組織各區開展普查、調研、培訓、研究,在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上不斷創新。北京市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在非遺資源薈萃的首都北京,推出了內容豐富的民俗展演、非遺展示、手工藝體驗等活動,向大眾普及非遺知識,宣傳多年來北京非遺保護成果,推介非遺發展創新的經驗。
與此同時,北京的社會機構、非遺愛好者也紛紛加入,成為政府保護力量的有力補充。非遺發展要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振興。近年來,一些適合生産性保護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中醫藥炮製和飲食文化類非遺項目日益活躍在大眾視野,走進首都市民的生活,以豐富多樣的門類、風格、形式,豐富着人們的文化生活。古與新結合、傳統與前沿相融,非遺技藝不再門庭冷落,非遺生産性保護成果顯著。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順應時代 非遺項目轉型升級
始建於清朝咸豐年間的內聯升,至今已有着百餘年的歷史。曾經,穿上內聯升的鞋靴是身份的象徵,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以手工布鞋為主要産品的內聯升也備受衝擊。尤其是近幾年,網路購物興起,實體店舖銷售下滑,市場環境的變化給內聯升帶來了十分巨大的壓力。在此情況下,內聯升也主動求變,開始了轉型之路。
據內聯升工作人員張女士介紹,近幾年內聯升為了應對市場衝擊,做了許多工作,比如發展了自己的電商,增加了銷售渠道,使市民在網上就能買到內聯升的産品;同時,內聯升還大力發展文創産品,加大新品投入。比如和迪士尼合作,生産出了米奇鞋面的親子布鞋,與《憤怒的小鳥》、《大魚海棠》等動畫形象合作,創新布鞋形象,生産出了許多深受市民喜愛的産品,也使得客群年齡範圍逐漸擴大,許多年輕人也開始購買內聯升。可以説,目前內聯升的轉型已經步入正軌。
苦練內功 非遺項目與時俱進
作為曾經聞名海內外的中華老字號,王麻子剪刀以其傳統鍛制技藝被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是中國傳統工藝的名片。
近年來,隨着外國品牌的涌入以及人們對於産品形象的要求增高,王麻子在發展過程中曾一度遇到過較大的困難。然而,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中華老字號品牌,王麻子扛起了自身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在逆境中開始了品牌革新之路。
王麻子第八代傳人史徐平告訴《北京晨報》記者,目前王麻子的革新之路是從兩方面做起:一方面是在技術上,首先要採用先進的生産工藝,對於大批量生産的産品,採用機械化的生産方式,以提高效率,改良工作環境;同時,對於一部分需要純手工打造的産品,仍然堅持傳統鍛造工藝,讓傳統工藝傳承下去。另一方面,是要加強人才培養,目前王麻子採取分模組培養人才的方式,使興趣、傳承和發展形成一個鏈條,為傳統工藝培養更多的人才。
借勢發展 非遺傳承後繼有人
俗話説,天下絹花出北京。作為絹花行業的代表,來自北京的花兒金在本屆非遺聯展上也格外引人注目。一盆盆絹花姹紫嫣紅、姿態萬千,可與真花媲美,仿佛能讓人嗅到陣陣花香。
絹花是指用各種顏色的絲織品製作的花卉,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手工藝品。和其他的傳統工藝受到衝擊的情況略有不同,近年來,隨着展會、私人定制、婚禮用花的不斷發展,絹花也迎來了又一春。花兒金第五代傳人金鐵鈴表示,目前來看,絹花在展會、私人定制等方面比較有市場,銷售上不成問題。雖然當今社會,製作絹花收入上並不太高,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願意學,傳承發展後繼有人。
發揮優勢 非遺項目帶來機遇
當前社會,對於大部分非遺項目來説,傳承仍然是首要的難題。然而,來自河北的圍場滿繡不僅在傳承發展上克服了困難,還帶動了當地的就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滿繡第五代傳人閆桂維告訴記者,作為宮廷御用刺繡技藝,滿繡以其顏色鮮明、對比度強為特色,十分切合北方地區的審美。為了讓滿繡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掌握這門技術,我們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動閒置勞動力,比如時間充足的家庭婦女,把她們召集起來,免費教授滿繡技術,使其在空閒時間繡一些作品,並定期有償回收。這樣就解決了滿繡的傳承發展問題,同時還帶動了當地的就業,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回歸生活 重塑非遺保護新理念
按照全國非遺保護工作會議的精神,當前的非遺保護新理念的核心是回歸生活、融入生活。本次聯展中,一件件巧奪天工的作品、一項項世代傳承的技藝,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觀眾們駐足欣賞。同時,人們現場參與、親自體驗,走進非遺、了解非遺,並利用VR等新技術重新審視非遺,進一步拉近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和現代生活的距離。
總體來説,此次聯展是一次重塑非遺保護新理念的重要嘗試,處處體現“非遺即生活”的氛圍,對增強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同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