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改良北京絹人工藝,研發設計新主題,瀕危非遺告別小作坊 “北京娃娃”有了更大粉絲群
古典精緻的妝容、華麗繁複的服裝,搭配西廂、紅樓等主題,每一個人偶的背後,都有一個美麗的中國故事。
在剛剛落幕的“北京地壇文化廟會·台北之旅”活動上,由北京文創企業唐人坊設計、採用北京絹人工藝製作的各色人偶,價格在百元人民幣左右,剛擺上攤位就被台北市民一搶而空,甚至還有臺商極力邀請唐人坊進軍台灣市場。通過改良傳統的北京絹人手工藝、不斷研發設計新主題,原本供宮廷貴族賞玩的人偶,變成了普通人能消費得起的“北京娃娃”。
1998年,當時還在中關村做IT的唐燕偶爾路過百盛購物中心,在工美集團的“珍寶館”櫥窗瞥見一張北京絹人的照片,目光就再也挪不開了。那個人偶是京劇《楊門女將》中的穆桂英造型,一襲白衣,英姿颯爽。唐燕從小是個“娃娃迷”,家裏收藏了各種各樣的玩具娃娃,但像這種中國風的娃娃,她還是第一次遇見。
經過多方找尋,唐燕終於得知,這個穆桂英娃娃,就是傳説中的北京絹人。
北京絹人是北京特有的傳統民間工藝品,有千餘年歷史。它取材於傳統民間故事中的歷代仕女、戲劇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題材,經過雕塑、彩繪、服裝、道具和頭飾等十幾道工序的精細手工製作,是栩栩如生的立體人型。因為人偶的頭臉、雙手都用蠶絲製作,身體、服裝都選用上等絲綢、紗絹做成,因此得名“絹人”。2009年,北京絹人成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娃娃,美國有芭比,俄羅斯有套娃,為什麼我們不能有中國娃娃?”出於對娃娃的熱愛,唐燕決定,要打造有中國傳統、北京特色的娃娃。
第一步自然是要拜師學藝。唐燕首先找到了當時的北京絹人廠。然而,廠子已經瀕臨倒閉,老師傅們都不知去向,只剩下一個庫房和裏面落滿灰土的絹人。“當時我已經知道,那件穆桂英絹人的製作者是工藝美術大師楊乃蕙,所以就到處打聽楊老師的聯繫方式。結果有一天,楊老師居然主動打來電話,問我是不是在找她。”找到老師後,唐燕開始系統學習絹人製作技藝。嚴格按照傳統工藝做出來十幾個絹人後,她開始拿出去賣。然而,令人沮喪的是,一個娃娃也賣不出去。
“傳統的北京絹人工藝,娃娃的臉和手都要一層一層反覆手工貼絹、塑形,工序相當複雜;服裝也都是刺繡、手繪。因此,不論是材料還是人工,絹人娃娃的造價是相當高昂的。”唐人坊行銷事業部總經理何勇透露,以一個14寸的北京絹人為例,至少需要熟練的師傅連續製作一個月才能完工,成本則高達一兩萬元。毫無疑問,將這樣高價的娃娃推向市場,必然因為價格高冷而無人問津。
要想使北京絹人能被市場接納,成為文化衍生品和旅游商品,需要大幅降低成本,同時,亦要保留絹人的工藝精髓。為節約物料與工時成本,唐人坊在部分人偶的服裝上不再使用刺繡與手繪,取而代之的是熱轉印和絲網印技術;且以特殊石膏、陶瓷塑臉,以樹脂制手,其上不貼絹。儘管改變了技術和材料,但絹人的特徵與韻味還是基本被保留了下來。
經過技術改良,人偶的成本大大下降,製作效率也提高至一天能生産好幾個,這就為量産提供了重要基礎,也使唐燕的絹人娃娃從此告別了小作坊模式。
如今,唐人坊擁有的産品已有10多個系列、500多個品種,Q版萌偶系列、Air呼吸系列、清宮系列都成為熱銷産品。唐人坊還在全國開設了上百家店面,人偶的年銷量達30萬個。(袁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