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ile319.jpg.jpg
原標題:小蛋殼 大世界:老北京的“彩蛋”藝術
小蛋殼,大世界
一個小小的雞蛋殼,對於普通人來説,也許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對於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彩蛋)傳承人趙偉來説,卻是個無限大的舞臺。為什麼這麼説呢?
我們先來普及一下彩蛋這門藝術吧!
彩蛋是北京傳統民間手工藝品,是在雞、鴨、鵝以及蛇、鴿、鴕鳥等的蛋殼外身上以民族傳統技法或西洋畫等技法,亦可以刀代筆、以針線代筆表現各種圖案。通過彩蛋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凝聚着濃郁的人文精神。
由於蛋殼本身質地細膩,瑩潔如玉,越發顯得畫面簡潔凝重,清秀俏麗,小中見大,別具一格。彩蛋繪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彩蛋的起源,是與民間習俗分不開的,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崇拜的象徵,吉祥的象徵,具有特別神奇的力量。
《管子·多靡篇》述:雕卵然後瀹之,其意即在蛋殼上刻然後再煮用是多麼浪費。證明戰國時期已經有彩蛋了。
把整個蛋殼染成紅色,或繪上紋樣,或貼剪紙,作為婚嫁喜慶、生兒育女的饋贈禮品,是遠古祈子習俗的遺風。清明時人們都會攜帶雞蛋去祭拜祖先,並將雞蛋在地上踩碎,取“歲歲平安”的吉祥寓意。正是民間風俗的傳播和影響,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逐漸興起了彩蛋手工藝品。後來,畫蛋匠成為七十二行之一。
清末民初,彩蛋工藝已極為成熟。20世紀40年代,彩蛋畫主要産於蘇州,並成為當地傳統的民間工藝品。1950年,蘇州藝人周公度在傳統彩蛋的基礎上,在鴨蛋殼上彩繪虎丘等名勝風景,設色鮮麗。虎丘寺僧果岩也參與彩繪,提高了彩蛋畫的藝術水準。後來天津的趙國良將傳統的繪畫技法和楊柳青年畫的吉祥圖案畫在蛋殼上,當時彩蛋畫生産逐漸發展,花色品種也逐漸增多,並銷往國外。
趙偉的彩蛋藝術三絕
“一蛋雙畫、一蛋雙雕、一蛋雙繡”
20世紀60年代,趙國良的女兒趙偉繼承其畫法,70年代趙偉遷居北京,憑着家傳的技藝和傳承民俗文化的責任感,自上世紀70年代又深入鑽研蛋殼藝術,她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反覆研究,創作出“一蛋雙畫、一蛋雙雕、一蛋雙繡”,從工藝上大大地豐富了蛋殼藝術的表現力,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三絕”。
比如:有雕花式彩蛋、鏤空式彩蛋、刮刻式彩蛋等。即:將一個整蛋均勻切割成兩半,一半為天,自強不息,一半為地,厚德載物。在半殼上繪畫、雕刻、刺繡,其中尤以刺繡彩蛋最為精湛,其中難度最大的是用頭髮在蛋殼上刺繡。用細若髮絲的針在薄脆的蛋殼上穿過千針,通過各色彩線、頭髮的穿入、刺繡出玲瓏精巧的手繡彩蛋藝品。
在蛋殼上繡花難度極大,要在不足2毫米的蛋殼上來回穿透幾百針要表現精美圖案還要使蛋殼不裂,每製作一個作品都必須潛下心來,一針一針的把握好;用頭髮絲在蛋殼上刺繡就更令人意想不到了。2008年奧運期間,妹妹剪下長髮讓她當作“繡線”,分別繡出了“喜迎奧運愛我中華”八個大字。
在繪製題材上,也大大豐富了。有黃山十二景、紅樓十二釵、水滸108將、老北京民俗、楊柳青年畫,人物肖像、敦煌壁畫等;從組合形式上也有所創新,有的排列成方、成圓、成寶塔、燈挂、堆山等形式,還有立體畫彩蛋,即在蛋殼內裝有亭臺樓閣、山石樹木、英男秀女等,再裝進一隻小燈泡,電路一通,宛如月宮再現。
趙偉將彩蛋融繪畫、書法、刺繡、手工藝等多種文化藝術融合為一體,成為獨特的手工藝術品。每一件作品都在以奇特的方式傳播着中國古典文學、書法、古代名著、傳統手工藝術。(鮑聰穎 尹星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