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民間小吃 當在小腸陳

日期:2018-04-03 15:40    來源:中國網

分享:
字號: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在京城品老北京小吃,您一定要找對地方。吃什麼,去哪兒吃,這可有講究。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推薦的飯莊是小腸陳。他家的滷煮火燒被稱為“中華名小吃”。先來説説這滷煮火燒,它以小腸、肝、肺、肚等下水,還有五花肉、油炸豆腐塊和火燒為主料,切成片、塊放入鍋內,隨煮隨用勺撇去浮沫,再將花椒、豆豉、大料、小茴香、蔥、姜、蒜、醋、豆腐乳鹵等調料放入鍋內同煮。出售時,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它的香味,好吃這一口的都聞香止步,要上一碗兒,既解饞又解餓,是人們十分喜愛的一種街頭小吃食品。


滷煮火燒腸肥而不膩,肉爛而不糟,火燒透而不黏,湯濃香醇

據記載:“滷煮火燒”這種食品起源於宮廷,後經改進,演化為滷煮小腸。清宮廷中有一道名為“蘇造肉”的菜肴。據愛新覺羅 . 普傑先生的夫人浩著的《食在宮廷》中介紹,乾隆45年(1780)清高宗乾隆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陳府家廚張東官知乾隆喜愛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藥料烹制出一道葷菜供膳。乾隆十分讚賞,因張東官是蘇州人,就稱此菜為“蘇造肉”了。後張東官隨乾隆入宮,曾任熱河行宮主料禦膳房做事。“蘇造肉”傳入民間後,又加入火燒同煮,便成為大眾化的風味小吃了。那麼這種蘇造肉怎麼演變為滷煮小腸的呢?

清光緒年間,京東一些農戶在農閒時就賣蘇造肉。舊社會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貴,勞動人民吃不起,他們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加低廉的豬下水燉制。三河縣陳兆恩、陳世榮父子就曾賣過蘇造肉,後沿街擺攤出售滷煮小腸。到了第三代陳玉田從小隨父學藝,子承父業,精益求精,把滷煮小腸做得更加地道。陳師傅製作的滷煮小腸—腸肥而不膩、肉爛而不糟、火燒透而不粘、湯濃香醇厚,堪稱一絕。經營上又待人和氣、童叟無欺,有錢沒錢到攤前都能吃上一口兒,落下了一個好人緣。久而久之,陳師傅的滷煮攤被越來越多的食客認可,並譽送雅號——小腸陳。

當年鼎盛時期,陳家的滷煮作坊也形同於現在的連鎖店,加工作坊設在虎坊橋老宅內。每天要加工上百斤下水及豆腐、火燒,在下半晌領出半成品到京城各繁華街道設攤。當時,珠市口、前門、天橋及東單、西單牌樓都有陳家的滷煮攤位。最著名的還得數陳玉田設在珠市口——現豐澤園飯莊旁的一攤位。戲園子一些名角在唱罷大戲之後,都喜歡點要陳師傅做的滷煮火燒當宵夜。小腸陳的滷煮火燒深得京城市民的喜愛。經過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小腸陳的滷煮在京城名聲大振。

1956年公私合營後,小腸陳併入宣武飲食公司——現北京翔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國營飯館,在南城的南橫街燕新飯館內專門製作滷煮火燒,一幹就是30多年。陳師傅精湛的手藝和好人緣使得南橫街的燕新飯館非常有名,加上滷煮的特殊風味和經濟實惠的特點,生意異常火爆,每天都有不少人光顧。當時只是晚上飯口營業,下午三、四點鐘就有人拿着鍋、盆到店門口排隊。其中有遠道而來的食客,也有近道的鄰里街坊,成為南城一景兒。

再説説這小腸陳飯莊,那也是大有來頭。小腸陳是一家擁有多家直營店的連鎖餐飲企業。在保持原有風味特色的同時,創新出滷煮什錦火鍋、滷煮砂鍋和下水特色風味炒菜以及川、魯家常菜。滷煮什錦火鍋雕龍繪鳳,祥雲朵朵,頗有宮廷氣息。遠觀宛如一朵盛開的菊花。鍋內五花肉、豬心、豬腸、豬肺、豬肝等八種原料配多味作料以老湯燉制。既賞心悅目,又美味可口。以酒精底火加熱,有效提高了滷煮的保溫效果。加涮些青菜,葷素搭配。親朋相聚,就餐氣氛熱鬧和諧。 1997年,在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中,小腸陳滷煮火燒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2000 年滷煮什錦火鍋被原國家國內貿易局認定為“中國名菜”。

下水風味菜肴在繼承傳統飲食文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菜品的營養均衡和合理搭配,結合現代營養理念,有針對性推出了一系列既營養又美味的健康菜品,如:脆皮大腸、椒鹽腰花、大蒜肚條、海參燒肚仁等。這些新開發的菜肴都成了店裏的招牌菜,受到廣大顧客的認可和好評。私營企業中,小腸陳被首家認定為 “ 中華老字號 ”“ 中國特色餐館 ”,被評為 “ 最受市民喜愛的餐館 ”,並收入宣武區非物質文化遺産。

百年小腸陳,它不僅包含着北京濃濃的風土人情,也寄託着北京百姓的屢屢情思,還蘊含着“小腸陳”特色文化的歷史淵源。來北京吃過小腸陳,才算不枉此行。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