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舒國治在他的《理想的下午》中寫道:“為了那些‘秘密的角落’,很多作家只好在游記中故意隱藏其名,以免受觀光客濫游以致不堪。”位於西四皇城根18號的老門框爆肚,顯然已經不是秘密的角落。還未到飯點,那些常年來此的“老饕”們早早就來佔座。這是家百年老店,光緒年間開於大柵欄的門框衚同,近年來才遷至現址。這家店的創始人任滿是山東人,為人厚道,手藝精湛,生意一直非常好。曾有官員在吃完他家的爆肚後,問他,“你們家一天掙多少錢啊,這錢我出了,明天關門到我家做爆肚去。”民國時,梁實秋、魯迅、巴金都是這家店的常客。上世紀90年代,前國務委員宋健經常光顧門框爆肚,並題名“老門框爆肚”。宋軍是這家店的掌櫃,能聊能侃。“爆肚的做法有很多,包括油爆、芫爆、湯爆、水爆等。過去老北京油爆和芫爆只有在飯館裏才吃得着,街頭小攤兒也就是用白水爆一下。之所以叫爆肚,就是因其速度快。所以爆肚的功夫除了原料新鮮,全在一個爆字,水要量大,滾開,火力足,三幾秒便熟。”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