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北京豆汁兒 嘗人生百味

日期:2018-04-06 15:2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北京人愛喝豆汁兒。胡金銓先生在《談老舍》中就説:“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

豆汁兒歷史悠久,據説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年),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兒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着蘊布募豆汁兒匠二三名,派在禦膳房當差。”源於民間的豆汁兒也成了宮廷禦膳。

豆汁兒的主顧不分貴賤。舊時,穿戴體面者在廟會上吃“灌腸”或“羊霜腸”,會被人恥笑,唯獨喝豆汁兒不足為恥。梁實秋先生曾寫過:“賣力氣的苦哈哈,一臉漬泥兒,坐小板凳兒,圍着豆汁兒挑子,啃豆腐絲兒卷大餅,喝豆汁兒,就鹹菜兒,固然是自得其樂。府門頭兒的姑娘、哥兒們,不便在街頭巷尾公開露面,和窮苦的平民混在一起喝豆汁兒,也會派底下人或是老媽子拿砂鍋去買回家裏重新加熱大喝特喝。而且不會忘記帶回一碟那挑子上特備的辣鹹菜,家裏儘管有上好的醬菜,不管用,非那個廉價的大腌蘿蔔絲拌的鹹菜不夠味。口有同嗜,不分貧富老少男女。”

豆汁兒是綠豆澱粉的下腳料發酵後熬製而成的。《燕都小食品雜咏》中説:“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喝豆汁兒也有講究,要配碟切成細絲的辣鹹菜,再配一兩個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焦圈掰碎了放在豆汁兒裏,豆汁兒還得趁熱喝。

老北京最有名的豆汁兒店叫錦馨豆汁兒店,位於瓷器口,至今有80多年曆史了,上世紀80年代小店拆了,但這熬豆汁兒的手藝卻在錦芳小吃店得以傳承。很多人都不知道,錦馨豆汁兒店的豆汁兒製作技藝可是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呢。錦芳食苑總經理劉春萍透露,今年將重建錦馨豆汁兒店,目前正在選址。

做豆汁兒,先把綠豆澱粉下腳料的粗渣過濾,兌上水攪勻,再和引子混在一起熬。引子就是前一天留的豆汁,保溫發酵一宿,又酸又稠。

熬豆汁兒很有門道,並不是煮開就行。錦芳小吃店的豆汁兒師傅黃輝講,熬豆汁兒得用銅鍋,要一勺一勺續着熬:先在鍋裏放一勺,鍋將開未開時,再舀一勺進去,如此反覆。他説,這樣邊熬邊攪,不容易巴鍋。“將開未開”這火候怎麼掌握?黃輝的心得是,“豆汁兒剛一冒泡,不等冒大,馬上加一勺。”熬,其實也是個發酵的過程,加多少引子,熬出來才不濃不淡、酸得可口?這裡也有學問,“既要憑經驗,也得隨時嘗嘗味。一般是放四分之一的引子。夏天發酵快,放少一點。”黃輝説,先熬汁,最後再添引子,因為引子稠,先倒進去容易巴鍋。

熬一鍋豆汁兒要一個多小時,為了每天早5點準時給3個門店送貨,凌晨2點,師傅們就6個鍋同時開熬,每鍋可盛150碗。不過,經常到了下午還有客人來買,他們就再補貨。

黃輝是陜西人,2004年來到錦芳。“早就聽説豆汁兒是有名的北京小吃,當時迫不及待地想嘗嘗。”一碗熱騰騰的豆汁兒端上桌,小夥子立馬兒蒙了,“不敢相信,這發餿的東西就是鼎鼎大名的豆汁兒。”“剛開始別説喝了,一進後廚聞着那股味都受不了。有一回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發現味道還成。”喝了幾次,他竟好上這口兒了,“隔一段兒不喝還挺想的呢。”

錦芳小吃店有不少常客,隔三差五就來喝豆汁兒,熱騰騰一碗喝下去,一臉的滿足勁兒。有客人説,幾天不喝豆汁兒就渾身緊巴,趁熱喝一碗,就一個詞兒可以形容:舒坦!早先來喝豆汁兒買豆汁兒的都是中老年人,現在,不少年輕人也好上這一口兒了,專有時髦的女孩子來買豆汁兒,説可以減肥。元宵節前,店裏忙着搖元宵,人手不夠,暫停做豆汁兒,那些日子每天都有人來問:“啥時候恢復賣豆汁兒啊?”(王飛雁)

【專家説法】

北京商業企業管理協會秘書長高以道:豆汁兒是貨真價實的健康食品,老北京人講究豆汁兒可以清熱去火、健脾開胃、袪毒除燥。近些年還有醫生觀察,豆汁兒有很好的降血脂效果。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