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因何為“惠豐堂”題匾

日期:2018-04-13 15:3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惠豐堂”是舊京“十大堂”之一,始創於清咸豐八年(1858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相傳“惠豐堂”的匾額為慈禧太后所題,老佛爺因何要為一家飯莊題匾呢?説起來,話就長了。

據傳,“惠豐堂”開業之後並不景氣,山東人張祖蔭(另傳為張克宣)接手後,便琢磨着如何讓買賣紅火起來。他想到一位私交甚篤的朋友,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朝紅極一時的大太監李蓮英的乾兒子李季良。要是能讓他出面,求李大總管在老佛爺面前美言幾句,興許能給我題寫金匾,我這店不就紅火了嗎?可巧,沒過幾天,李季良來訪,二人是邊吃邊聊,他便把想求老佛爺題匾的事兒説了。李季良説:“咱們是拜把子兄弟,我不能看著您這買賣關張,容我幾天,想想轍!”

一天,李蓮英一臉無奈地回到府中,李季良問他因何愁眉苦臉的。李蓮英説這幾天老佛爺又與光緒爺慪氣,天天發火,禦膳房變着法兒地給她做的飯菜,她只吃了幾口就撂了筷子。老佛爺不高興就朝奴才們撒氣,今兒個又被她訓斥了一頓。

李季良想了想説道:“老佛爺不吃不喝也不是個事兒呀?弄壞了身子,您這大總管能擔待得起嗎?我有個朋友在前門外大柵欄開了家飯莊,以燴菜最拿手,汁濃色鮮、味厚不膩,您何不給老佛爺備上一份,讓她換換口兒?”李蓮英一聽,言之有理,馬上讓他去了“惠豐堂”。張老闆一聽説給老佛爺備膳,親自掌勺兒,很快就做了幾道別有風味的飯菜,裝進提盒兒,讓李蓮英帶進宮裏。

或許是幾天沒有吃好喝好,這提盒兒一打開,慈禧太后就被這菜肴的香味吸引了。她拿起筷子嘗了幾口,臉上便有了悅色。只見這菜雖不是山珍海味,但有湯有菜,油而不膩,香濃適口,於是胃口大開,拿起筷子,吃了起來,還隨聲問道:“是哪位禦廚做出如此色味俱全的菜肴?”“回老佛爺,不是禦廚,是前門外‘惠豐堂’廚子做的。”

這西太后有個習慣,要是這飯菜順口了,就想喝上幾盅,最喜歡喝的是“菊花白”。李蓮英連忙給她斟上一杯,慈禧接過來是邊吃邊喝,沒多大工夫,就三杯酒下肚,這幾道菜肴也吃下去一多半,臉上泛起了紅潤。隨後讓李蓮英取來文房四寶,乘興題寫了“惠豐堂”三個大字,同時傳下旨意:賜予“惠豐堂”御用“圓籠扁擔”一副,上嵌金箍,可視為隨時入宮送餐的“金腰牌”。

幾天后,慈禧題寫的金匾便懸挂在了“惠豐堂”的大門之上。從此,“惠豐堂”聲名大振,生意越來越興旺。(戶力平)(根據民間傳聞及參考《北京老字號》編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