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麥,是一種引人喜愛的小吃,據説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做石榴狀。在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鮮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肴。
位於北京前門大街路東36號的都一處燒麥館古色古香,跟鮮魚口美食街整體環境特別相稱,是為數極少的原本就開在這條街上的老店。都一處燒麥館創於清乾隆三年,即1738年,創始人姓王,祖籍山西,北漂京師,憑一手“燒麥”手藝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糊口為生。
説起都一處的來歷,其實還有一番傳奇的故事。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回京進永定門來到前門一帶,這一天正是農曆大年三十,天色已很晚,在更夫的梆子聲中,乾隆爺帶着兩個人走進了一家酒館,夥計把他們熱情地引到了樓上,三人落座後便就着小菜喝起了酒。乾隆爺邊吃小菜邊喝酒邊誇獎這裡的菜好酒好服務好,還説京城裏那些有名的酒店都比不了這裡的酒菜。末了,他衝着夥計問道,你們這個小店叫什麼名字呀?夥計一聽,便説,我們這兒沒名字。乾隆爺非常感激地説:“這個時候還開門營業,京都只有你們這一處了,就叫‘都一處’吧”。
王老闆當時一聽也就過去了,並沒太在意。可沒過幾天,幾個太監送來了一塊“都一處”的虎頭匾,並對王老闆説,王老闆聽罷連忙朝天叩拜,立即將匾挂在進門最顯眼的地方。從此,“王記酒鋪”便改名叫“都一處”了。
今天的都一處在恢復和堅持老工藝的同時,不斷創新。拿都一處的招牌燒賣來説,過去油重、肥肉多,現在都用精瘦肉.口味清淡。過去來都一處的老年人偏多,近年,光臨都一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是我們這些老字號文化搬運工最大的願望;都一處已不僅是老一輩人的懷舊場所,也是新一代喜歡光臨的感受經典文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