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華天延吉餐廳迎來75歲生日傳承人集體拜師

日期:2018-12-25 14:4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75歲延吉冷面收徒傳承老味道

  

  2018年12月24日,華天延吉餐廳迎來75歲生日,在延吉餐廳西四總店,不少市民來品嘗經典老味道。 鄧偉攝  

  雖然是數九寒天,西四北大街上的一家冷麵館依舊顧客盈門。“小時候每次路過這兒,聞到餐廳裏飄出的白醋味兒就走不動了,幾十年來就饞這一口兒!”65歲的老顧客感嘆。昨天,承載幾代人記憶的老字號華天延吉餐廳迎來75歲生日,12名傳承人集體拜師。老顧客紛紛趕到現場,為陪伴自己長大的餐館慶生。

  華天延吉餐廳的歷史還要從75年前説起。1943年,一位李姓朝鮮族老太太和她的幾位朝鮮族老鄉在西單手帕衚同西口開了一家朝鮮冷面餐館,這是北京最早經營朝鮮冷面的餐館。打那以後,冷面配辣肉成為不少北京人獨特的味覺記憶。

  1963年,餐館搬到了西四北大街。那時,西四的街道還沒有拓寬,冷麵館也只是一個小門臉兒。由於前來吃冷面的人太多,座位不夠用,食客們就端着碗,托着辣肉盤子,“摟着”醋瓶子,到窗臺邊兒吃冷面。“摞地攤兒、就窗臺”成為西四街頭一景兒,1981年華天延吉餐廳再次裝修時,還特意把窗臺降低高度並加寬。

  1985年,一位熱心顧客曾向報社投稿,“吐槽”華天延吉餐廳。“顧客一進店,先是排隊買面票,之後到冷葷櫃買酒買菜。筆者一手端酒,一手端菜,胳肢窩夾着拎包邊走邊道着‘勞駕,別碰着’,挪到餐桌前等座,好容易等到了個座,把拎包放到凳上,又拿着面票去後堂端面。唉,一邊走一邊還得回頭望座……”在這篇文章中,改革開放初期的餐廳景象躍然眼前。

  如今,“面票”早已退出歷史舞臺,在西四屹立多年的華天延吉餐廳也從原來的20平方米擴大到900平方米,並擁有4家分店。想吃上一口冷面不再是難事兒,在手機上動動手指也能呼叫店裏的外賣。

  75年來,西四週邊的餐廳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冷麵館一直都在。12月24日上午,姜成植攙扶着95歲的老母親走進華天延吉餐廳,為的是那一口不變的味兒。姜成植的父親參加過抗美援朝,此後到京工作,幾十年來,到華天延吉吃冷面是一家人的溫馨記憶。“我們家父一代、子一代、孫一代都是華天延吉的顧客。”姜成植説,“現在我母親這麼大歲數,也要親自到華天延吉吃一口兒。”

  隨着北京餐飲行業的壯大,人們的用餐選擇越來越多,傳承和創新是老字號面臨的新課題。12月24日,華天延吉各門店的12名廚師向3位老師傅正式拜師,他們決定,要將老味道傳承下去。這家老字號也加快了創新步伐,原來只有冷面和幾個小菜,現在有了延吉烤肉飯、海鮮面、石鍋飯等更多新菜品。12月24日,店裏又正式推出韓式養生飯、菜包肉等新品,重點迎合當下消費者追求健康養生的理念。

  在北京老字號的隊伍裏,美食品牌佔了大部分,很多老字號美食與老百姓的互動畫面,已成為老北京生活場景的珍貴畫像。(馬婧)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