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貢院最鼎盛時有16000間“號棚” 卻因為他淪為荒地
前段時間,明清時期的貢院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明清時期,北京貢院位於北京城東南角,其舊址在如今建國門立交橋的西北角,現在坐落着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大樓。在這一帶,雖然貢院建築已無保存,但是還有貢院東街和貢院西街的地名存在,勾連着過去的歷史。
明清時期,雖然貢院所在的位置並未發生變化,但是其具體範圍一直在發生變化。鼎盛時期,貢院範圍北至東總布衚同,南至如今海關總署大樓所在的區域。
據孫承澤《春明夢余錄》記載:“貢院在城東隅,元禮部舊基也。”不過,據徐蘋芳先生考證:元代禮部在中書省內,這裡實為元代太史院舊址。《北京歷史地圖集》中介紹元大都的圖片中,太史院正是位於文明門(今東單路口)東側,其位置與後來貢院的位置一致。
明初,明成祖遷都後,的確將這裡改做禮部,正統時期,禮部遷往東長安街南側今中國歷史博物館一帶。明末朱國禎所撰的一部筆記《涌幢小品》所記:“原京師試院改舊禮部為之,乃正統年間事。”
起初因朝廷財力物力有限,貢院不僅“制甚偪(bī)隘”,而且考棚均為木板和葦蓆等搭建,十分簡陋。三四千名考生在考棚中使用炭火、蠟燭,火情屢有發生。最為嚴重的一場火災發生在天順七年(1463)二月,“舉會試,值貢院火,監察御史焦顯因鎖其門不容出入,舉子焚死者九十餘人。上憐之,賜死者舉進士。”
萬曆二年(1574)三月,在首輔張居正的提議下,萬曆皇帝下旨改建貢院。半年後工程完竣。張居正題寫《京師重修貢院記》,新修的貢院,號舍總計約4900余間。此時的貢院,東至貢院東街,西至貢院西街,南端到水磨衚同(明代又稱隨磨房衚同,東起如今海關大廈西墻,西至如今北京站前街),北端大致在貢院二條偏南。
清代的統治者也十分重視科舉取士,廣招天下人才。乾隆皇帝在位期間還多次對貢院進行擴建、修葺,其北側完全擴展至如今的貢院二條。乾隆還御駕親臨貢院。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記載:“是日,駕復幸貢院,周覽號舍,軫念士子之苦,禦制七律四章,勒石至公堂。今各省貢院,亦摹鐫懸於堂上。”也就是説,乾隆親臨貢院後寫了詩,並製作了詩碑。其中一句“自古曾聞觀國彥,從今不薄讀書人”便是他當時所寫。
此後的貢院,建築規模更大。東南、西南磚墻各開一磚門,門內有牌坊,東曰“明經取士”,西曰“為國求賢”。南墻左右各辟一門,門內正中有“天開文運”牌坊,正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龍門,亦稱三龍門,寓意鯉魚跳龍門。門內沿中路主要有明遠樓、公堂、聚奎閣和會經堂等建築。東西兩旁則分佈着9961間“號棚”。
光緒初年,貢院範圍進一步擴展,北京貢院北端也擴至如今貢院頭條附近。到了光緒十二年(1886),為適應考員的增加,清政府不得不再次增建號棚,最終達到16000間的規模,其北端更是延至東總布衚同。至此,北京貢院迎來了它鼎盛時期。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陷京師,北京貢院被德軍佔據。直到1901年8月,陳夔龍上奏朝廷:“上月德國軍隊撤退,臣等婉商該國提督允將貢院交還。當督同大、宛兩縣前往院中逐一查勘,所有號舍房間各門座十毀七八,聚奎堂、監臨堂、至公堂亦多被拆毀。”面對如此浩大的修復工程,清政府財力不逮,最終未實施。光緒三十年(1904),清政府只能借位於開封的河南貢院舉辦了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科會試,北京貢院也走下歷史舞臺。1905年八月初四,慈禧太后下詔,從丙午科即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閒置下來的北京貢院,清廷曾擬在此興建資政院。但隨着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此議也就無從談起了。民國初年,北洋政府還曾將這裡劃為擬建的國會兩院規劃區域,並對其殘存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除。工程最終因財政艱難而不了了之。
據民國初年《燕都叢考》記載:貢院“所屬官産,均漸拆賣,貢院之地盡為民居。”而1919年出版的《京師街巷記》裏記載,“今則房捨已皆圮毀,僅垣墉尚存,榛莽荒穢,冷落極矣。每冬令,內有水棚。外人常於此作滑水之戲;春夏又立打球場。” 至此,這裡已經變成為供人們游戲的娛樂場所。不久,有人在這裡建起“模範商場”,但因生意欠佳,商家紛紛離去,商場難以為繼而停業。
給北京貢院造成最後致命一擊的是奉系軍閥張作霖,1927年為了籌集軍餉,他命手下將貢院中有價值的物料悉數拆除拍賣,北京貢院徹底淪為一片荒地。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軍一個團部4000多人駐紮在貢院和古觀象臺。不久,日偽當局決定於北京貢院舊址建立日本神社,1940年6月建成。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被廢。
這期間,因在明清城墻上開設建國門等多種因素,北京貢院南端(水磨衚同路北至建國門內大街南側,即今中國海關總署一部分)的一大塊區域被分離出去。在這塊區域的東端,建起三座四合院,著名畫家吳作人、蕭淑芳夫婦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就住在其中的一所大院裏。
1950年4月,人民海軍司令部入駐建國門內大街北側的北京貢院舊址,並在一塊不大的空地上建起了兩棟三層樓作為司政機關的辦公地。1956年,海軍司令部遷入公主墳“海軍大院”。
不久,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遷到這裡。從此,北京貢院便與一大批中國現代史上傑出的文化巨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此後這裡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辦公場所。
如今,距離科舉制度終結已經過去一百多年,北京貢院只有“乾隆幸貢院御筆碑”得以完整保存下來,佇立在五塔寺石刻藝術博物館內,仿佛向世人訴説着其往日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