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京西古道上的古過街樓
門頭溝琉璃渠村過街樓。張寶貴
門頭溝圈門過街樓。張寶貴
在永定河兩岸,分佈着多條“西山古道”。在這些歷史文化豐厚的京西古道上,如今還保留着很多古村落、古寺廟等。而在古村落中,還有一些獨特的古建築,比如過街樓。
過街樓的建築形式,是由城樓和城關等建築演變而來。它一般橫跨於街道、衚同中,構成城臺狀,下邊為門洞,上邊多為殿堂或寺廟。在農村,過街樓多修建於村口,村民進出村莊都要經過它。如今,門頭溝區現存20多座古過街樓。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座,一座是龍泉鎮圈門過街樓,另一座是龍泉鎮琉璃渠村過街樓。
圈門過街樓修建於明代,原有三座過街樓並排在一起,下面是三個門洞,上面是三座閣樓。這在老北京的過街樓中是極為罕見的。上世紀50年代,因為改善交通的需要,南北兩座過街樓被拆除,只剩中間的一座。
歷史上,京西是産煤之地,圈門過街樓是煤炭進京的必經之地,所以在過街樓東北側修建了窯神廟。窯神廟建於明代,坐北朝南,廟門上石額書“古剎窯神廟”。它也是北京現存唯一的窯神廟,如今廟前的廣場上有古槐數株。
窯神廟是北京地區煤業的歷史見證:京西山巒裏盛産煤炭,煤炭沿京西古道,經圈門過街樓、三家店、模式口等處,進阜成門到京城。舊時,做煤炭生意十分危險,礦主們為了生意興隆,礦工們也為了性命安全,就在運煤必過的圈門過街樓旁修建了窯神廟。
過去,圈門過街樓大道兩旁,店舖、酒肆、茶館比比皆是,十分熱鬧。如今過街樓東還有一座大戲樓,它也是明代時修建,戲樓臺上有一橫匾,上書“歌舞昇平”。大戲樓經常演戲,在每年的臘月十七這一天,更是會上演連軸大戲。因為在傳説中,這一天是窯神的生日。而臘月十七又臨近春節,所以熱鬧非常。
當時,這座戲樓裏演出的是什麼戲曲呢?沒有資料記載。但據附近老人們講,除了有各山區的古老劇種外,京西特色太平鼓是必演的。因為太平鼓就是為歡迎礦工們平安回家而創作出的曲目。
琉璃渠村的過街樓是該村最著名的文物古跡,過街樓位於村東口,坐西朝東,修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因門洞上面的殿堂供奉文昌及三官,故又稱“三官閣”。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時,樓上挂滿了綵燈,所以它又叫“燈閣”。舊時,一到元宵節,本村的村民和附近的村民都紛紛前來觀燈,有時還有文藝演出。
琉璃渠村過街樓的城臺上有殿堂三間,皆為黃綠色琉璃製造。門樓上脊正中有黃綠相間的琉璃寶象,象身上馱有寶瓶,寓意“太平有象”。屋脊兩頭是琉璃鴟吻。琉璃渠村過街樓的構件雕琢精美、色彩絢麗,是本地琉璃燒制業的歷史見證。
在門頭溝區永定鎮萬佛堂村西,曾有明代古剎萬佛寺。萬佛寺是京西大寺,現已無存,但還有高僧墓塔等遺跡。在村西口到萬佛寺的大道上有一座過街樓,此過街樓上部的樓閣已無存,但門洞還在。門洞上書“誓永不分爨(cuàn)”。“爨”的意思是做飯時鍋下邊的火爐。“誓永不分爨”説的是一起吃飯永不分家,搞好團結。
永定鎮石廠村也有一座過街樓,它是由大青石和大青石板組成,而且其門洞頂是平的,用一大塊大青石板蓋成,這在門頭溝的多個過街樓中也是極為獨特的。因該村在歷史上多産青石,並供京城裏皇宮建築使用,因而得名石廠村。
清水鎮燕家臺村的過街樓位於村口,村民進出村子必須要經過這座過街樓的門洞。在過街樓的基座上,還有元時道觀“通仙觀”的相關碑刻。通仙觀是當時的京西大觀,丘處機曾在此觀住持。這座過街樓也是通仙觀少有的實物證明。
齋堂鎮桑峪村的過街樓也是在村口,門洞向西,前額上書“紫芝”,後額上書“凝瑞”,是否可理解為,因為過街樓西向,面對晚霞,所以稱之為“紫芝”。
值得一提的是,在門頭溝區潭柘寺鎮魯家灘村西南,有一座明代古剎廣智禪寺的部分遺跡。當年寺前有一座過街塔,即在過街門洞上修建的一座塔,這在北京也是非常少見的。現在上面的塔已無存,但門洞仍在。
另外,在石景山區模式口村的東西三里主街上,過去有四座過街樓,後因交通不便都被拆除,現最西邊的一座過街樓還有部分遺跡。
房山區也有幾座古過街樓,如坨裏鄉大南峪顧太清陵園大門的過街樓、南窖鎮水峪村過街樓、青龍湖鎮常樂寺村過街樓等。這些京西古道上的過街樓,每一座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
其實,在城裏也有過街樓,提起城裏的過街樓,人們自然就會想起原宣武區(現西城區)菜市口南邊儒福裏的過街樓。
1997年春,因城市建設的需要,儒福裏過街樓將被拆除的消息傳了出來,這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很多文物愛好者紛紛前去拍照,各大報紙和電視台等新聞媒介也連續介紹。最後有關部門決定把這座過街樓移到萬壽寺公園易地重建,但後來就一直沒有了消息。
儒福裏過街樓為南北朝向,東西兩頭分別連接觀音院的東西兩院。觀音院西院是主廟,坐北朝南,有四重大殿,東院有房五間。兩院由過街樓相通,樓下是一座門洞,可通車馬和行人。過去,觀音院的香火極盛,甚至在門洞裏都貼滿了求福祈壽的條幅。過街樓北面的門洞上書“金繩”,南面門洞上書“覺岸”,係清道光十年(1830)四月所刻。因為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希望有關文物部門能在萬壽寺公園或其他地方重建這座過街樓。
舊時,在前門外珠市口十字路口東邊的大街上也有一座過街樓,後被拆除,關於這座過街樓沒有文字記載,但這一帶地名和車站名還有“過街樓”。另外,在地安門東邊的辛寺衚同中曾有一座過街樓,又叫過街廟,這座過街樓也早已無存。(張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