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趕一場蟠桃宮廟會

日期:2019-04-09 10:5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W020190409392903742652.jpg.jpg
  • W020190409392903742652.jpg.jpg

  原標題:三月三,趕一場蟠桃宮廟會

  

  民國初年蟠桃宮廟會期間,從東南側西北望蟠桃宮東側空地的商販棚及內城東南角樓。

  

  上世紀30年代蟠桃宮山門正面

  

  上世紀30年代蟠桃宮正殿王母殿

  

  清末蟠桃宮廟會期間的踩高蹺表演

  

  在王母殿內除了所供的正神西王母外,還塑有彩色山座,上面塑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為王母娘娘祝壽的神仙,在這些神仙中最為人熟知的應數那位“大鬧天宮”的孫大聖了。

  

  民國初年蟠桃宮廟會期間,出入東便門的人流。那時除了步行外,還可以騎驢,甚至還能在崇文門乘船而來,因為在開廟會之前,會將大通橋下的水閘打開,引通惠河水進護城河,形成水路,吸引更多游人前來趕會。

  

  從東北側西南望蟠桃宮及喜鳳橋。攝於清末。

  

  正殿前點香的婦女,因殿內供奉的娘娘們是保護婦女、兒童健康和生育的神,所以香火極盛。

  

  清末蟠桃宮廟會期間的雜耍表演

  説起農曆三月三的蟠桃宮廟會,老北京人沒有不知道的。《西游記》裏描寫,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這天王母娘娘會宴請各路神仙,用仙桃來款待,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蟠桃盛會”。老百姓湊熱鬧,也會在這一天對王母娘娘進行祭祀,祈求長生不老,久而久之就成了廟會。

  北京的蟠桃宮體量不大,但以交通便利、風景優美、廟會熱鬧而著稱。如今在北京東便門立交橋東南側街心花園的一座亭子裏,屹立着一塊高達三米的石碑,碑的正面鐫刻着“護國太平宮碑”幾個大字,此碑就是“蟠桃宮”之遺存。

  過去,東便門一帶水系複雜,內城護城河、外城護城河、通惠河都在這裡交匯,在東便門內還有一座磚橋,叫喜鳳橋。而蟠桃宮,就坐落在喜鳳橋南,全名叫“護國太平蟠桃宮”。

  廟宇始建於明代,兩進院落。大門門洞左、右墻壁上嵌有“蟠桃盛會”四個綠邊琉璃大字。主殿“王母殿”,供奉西王母神像,兩側有真人等高的侍女像各四個。東西山墻及主像兩側的區域通體做成了通頂的懸塑造型,共分三層,最下層為神龕,供奉着催生、送子、斑疹、痘疹、天仙、天后、鬥姆、眼光娘娘塑像;中層仙山上站立着八方來給王母娘娘祝壽的各路群仙小像,雖密集,但因山石造型和佈局不規則,所以靈活多變,並不呆板。上層為懸塑天宮樓閣,其間夾雜着些仙女、神將。

  清康熙元年(1662年),官員吳達禮的小兒子出水痘,其夫人拜王母后,其子病情痊癒。為感謝王母娘娘救兒性命之恩,特出資恢復殿宇,重建了後殿三間。

  在北京的知名道觀中,蟠桃宮並不大,但它的廟會知名度卻非常高。每年農曆三月初一到初三,連開三天蟠桃宮廟會,是北京城最著名的民俗活動之一。

  三月初,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護城河和通惠河一側桃紅柳綠。祈望長壽和踏青游玩相結合,讓蟠桃宮廟會車馬如雲。

  蟠桃宮東側,就是一片略低窪的空地,沒有人家,又不可耕種。這個有利的地理條件,彌補了蟠桃宮體量不大的缺點,廟會最繁華時,商販會向北延伸到東便門外,向西延伸到南護城河沿岸。

  蟠桃宮雖然在城內,但處於城鄉接合地帶,所以廟會少有書籍、古玩等用品,更多的是蔬菜水果、日用百貨和各種小吃。當然,也少不了武術雜耍、跑馬射箭。這種熱鬧景象延續了數百年,被譽為活的“清明上河圖”。

  與其他廟會不同,蟠桃宮廟會特有的老北京風俗是“拴娃娃”。舊時北京求子“拴娃娃”者眾多,人們手腕纏紅繩,到蟠桃宮東配殿,獻上香資後拴住一個殿前擺放的泥娃娃帶回家,與子結緣,以求來年添子孫。

  晚清《都門雜咏》裏有一首詩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2007年開始,東花市街道恢復了舉辦蟠桃宮廟會的傳統,到如今已經辦了十二屆。如果您想重溫當年盛況,不妨到明城墻角樓趕赴一場“蟠桃盛會”。(韓立恒)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