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衚同的形成和發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關係,包括它所取的名稱都留有歷史變遷的痕跡,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風情。在北京,很多衚同都是以比較明顯的形象標誌來命名,比如把較寬的衚同,叫成“寬街”、斜的衚同就叫“斜街”。也有以地名、江河湖海、樹木植物、地理方位、北京土話、吉祥話、市場貿易和人名來命名的衚同。比如,銀錠橋衚同、大江衚同、取燈兒衚同、鮮魚口、永康衚同等等。
隨着社會的發展,舊時如煤市街已經看不到賣煤人的身影,菜市口也早已不再賣菜,琉璃廠也不再是燒琉璃瓦而是轉向了書業文物集中的文化街。社會的發展賦予了北京衚同新的功能和時代內涵。為了充分展示北京衚同獨特的人文魅力和新面貌,光明網在春節期間連續推出7期“北京衚同裏的幸福年”攝影圖片系列報道,通過多維的視角講述衚同裏的故事,形象生動地展示廣大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方家衚同長676米,寬7米,明朝屬崇教坊,清朝屬鑲黃旗,是著名文物保護單位。清末京師第一圖書館曾設於此。圖為2019年2月3日,方家衚同景象。(光明網記者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府學衚同全長681米,寬7米,因衚同內設有順天府學而得名。衚同呈東西走向,東起東四北大街,西止交道口南大街,南與中剪子巷相通,北與北剪子巷、文丞相衚同相通。1965年將懷仁裏、箭桿衚同併入。衚同內有順天府學遺址,明倫堂、孔聖殿及魁星閣等建築遺跡尚存。圖為2019年2月5日,一名游客在衚同內拍照留念。(光明網記者潘迪攝/光明圖片)

錢糧衚同,長536米,寬7米,明朝屬仁壽坊,稱錢堂衚同,因錢局設此而得名。清朝屬正白旗,稱錢糧衚同。清代寶泉局南作廠曾設於此。其舊址民國時曾作過內城官醫院。圖為2019年2月4日,錢糧衚同內的居民門前懸挂上國旗,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光明網記者張瑜攝/光明圖片)

2019年2月4日,錢糧衚同15號門前挂上了紅燈籠,充滿着濃濃的節日氛圍。(光明網記者張瑜 攝/光明圖片)

白米倉衚同長412米,寬4米,明朝屬教忠坊,稱濟陽衛倉,因明朝八大倉之一的濟陽衛倉設此而得名。1949年後稱白米倉衚同。圖為2019年2月3日,白米倉衚同景象。(光明網記者張瑜 攝/光明圖片)

大菊衚同長385米,清屬正白旗,乾隆年間稱瓦嚓衚同,據《京城坊巷志稿》載,後改稱瓦岔衚同。民國後沿用。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為大菊衚同,衚同內多為傳統民居。圖為2019年2月5日,一位買年貨的居民從大菊衚同口經過。(光明網記者張瑜 攝/光明圖片)

魏染衚同位於原宣武區東北部,南北走向。北起南柳巷,南至騾馬市大街中段,全長500米。魏染衚同30號,是民國著名報人邵飄萍的故居,而他所創辦的《京報》的報館就在此處。魏染衚同被稱為“北京報業的發祥地”。圖為2月4日,魏染衚同景象。(光明網記者潘迪 攝/光明圖片)

關於魏染衚同的得名,民間有兩種説法。一是説因為過去衚同裏曾有一家魏姓人開的大染房,專門為百姓染衣服。一説明朝大宦官魏忠賢曾在此居住,後改稱魏染衚同。魏染衚同在歷史上是文人薈萃的地方,曾寫出“衝冠一怒為紅顏”名句的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也曾在此居住過。圖為2019年2月4日,人們在魏染衚同拍照留念。(光明網記者潘迪攝/光明圖片)

富國街位於西城區西部,在故宮西北3千米處,東起趙登禹路,西至育幼衚同,是一條筆直的東西向衚同,全長260米。明朝時稱大橋衚同。1912年,這裡被改建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著名作家老舍在此就讀。1965年以後,這條街被改名為富國街。圖為2019年2月5日,一名行人從衚同內的北京市第三中學門口經過。(光明網記者潘迪攝/光明圖片)

箭桿衚同全長153米,清代屬皇城,光緒時稱箭桿衚同。民國後沿稱。該衚同是“新青年”雜誌社的社址和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歷史遺存,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圖為2019年2月5日,箭桿衚同景象。(光明網記者潘迪 攝/光明圖片)

上斜街位於原宣武區西北部,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下斜街,全長500米。上斜街古跡眾多,如明代天啟四年(1624),朝廷曾在這裡建起一座三忠祠,清乾隆年間曾重修,道光時辟為山西會館。這裡還有廣東番禺會館,曾是清代愛國詩人龔自珍和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住處。圖為2019年2月4日,一名騎車人員從上斜街經過。(光明網記者潘迪攝/光明圖片)

金井衚同位於原宣武區西南部,北起上斜街,南到達智橋衚同,全長200米。“金井衚同”的得名源於衚同內有一口名叫“金井”的古井。現在衚同裏多是新建的倣古民居,清末官吏、法學家沈家本故居就位於這個衚同內。圖為2019年2月4日,金井衚同景象。(光明網記者潘迪攝/光明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