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北口 看那舊時軍事重地如今的模樣
楊令公祠
河西村原提督府門前石獅
修復後的古北口城北門
繪圖/高文瑞
古北口,通往北方的古道,用於軍事的古關,加強防禦的古城。
古時這裡是驛道,設有驛站。元代自大都去開平,中統三年(1262)建立了通往上都的東路。相隔一年又開闢了走居庸關的西路,要近100多裏。東路出古北口,也是供皇帝及使臣選擇的道路。
古人的傑作,用為今人的創意
古北口古老,光緒《順天府志》等有記,早在漢代,附近便有獷平縣,並建有獷平城。其東北的口外還有厗奚縣。縣城廢棄了上千年,已無址可考,卻説明兩千多年前曾為人口交會之地。
處於關口要道,多有戰事發生,至北齊修建起長城。明初,北方勢力依然強大,洪武十一年(1378),在蟠龍山下建起古城。城墻築於山頂之上,跨山建成,隨山勢起伏,蜿蜒曲折,呈不規則的多角形,古時地圖畫成六邊形,明朝詩人唐順之用詩比喻:“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為鳥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萬里鳴弓綃。”鳥巢形的描寫極為形象。光緒《密雲縣誌》中記為“三角棱形”,可能貼近實際。
城池規模宏大,周長4里310步。步是明代長度單位,一步約等於5尺,這樣算來,城墻近於5里長。城墻高5米,設東、南、北三門。城開三門,因城是多邊形,東、南二門不在正向,南門面向西南,東門面向東南。三個城門形成了三角形。城墻也特殊,陡峭處以山石壘成,平緩處以條石為基,青磚包砌,因山就勢,磚石共用,便有了“內看無城,外看有城”的效果。城堡由明朝大將徐達策劃建造,成為軍事防禦指揮中心,駐兵防守。《畿輔通志》中也把古北口城稱為營城,並形容“雄踞山巔,至為險峻”,可見勢之雄偉。
想見城之雄偉,可能要在城南,那裏地勢偏低,修起公路,切斷城墻。站在路邊,能看到兩側城墻在山上起伏,高矮不一,斷斷續續。想像中,這可能是古人觀城的位置之一。當年城墻連成一體,立於山間,阻住山口,確實壯觀。
古城南門高3丈,上建門樓,券門上有“古關”石匾。南側有溪水流過,曾建水門。如今城門一側還存有一段墻體。站在低處仰望,殘墻直立,且建在山石上,更顯得高大。南門外有碑亭,上書“長城抗戰古北口戰役紀念碑”,文字是1997年7月何魯麗題寫,以紀念1933年那場艱苦卓絕的抗擊日寇的戰役。現在的南門只是個路口,貼着山石拐入,可以進城。
古城東門亦無。此處有二郎廟,建在山腳下。自廟前望向山上,能看到殘存一段很長的城墻。有水從這裡穿城而過,如今量已很少。光緒《順天府志》載:“穿古北口城東而南”,並注此水,“貫城者,紅門川也”。紅門川水匯入潮河。據當地人説,清代光緒年間發大水,衝下來大樹亂草,堵住城門,而被衝垮。有幸的是,這裡保存着水門洞。門很矮,不足1米高,青磚砌成,拱門完整,墻體殘破,顯出老舊。水門洞前搭起了平臺,裝上燈光照明,可以表演節目。旅游日旺,晚上搞個晚會,用水門洞作背景。古人的傑作,用為今人的創意。
白家老宅,已有200多年曆史,翻修後材料相同,而味道不一
距水門洞不遠的街上,門匾上寫着趙家大院。門內影壁特別,磚雕出“鴻禧”兩個大字,極為醒目,抬頭見喜,寓意吉祥。一座老式磚瓦四合院,門道內寫着簡介,此院原為白家老宅,已有200多年曆史。南房五間,北房七間,東西廂房各三間,磚石壘砌。山區建築,隨山水安排建築形制。院子南靠鳳凰山,北伴流水,大門開在北面,坐南朝北,倚山面水,以得其勢。有人説是清代四品文官之宅,如此格局,當年也是豪宅。
現在院主人趙明東,72歲,在村裏做過生産隊長、教師,還當過學校校長。院子保持原來格局。西房按原樣做了翻修。因建築水準不一,還是與古時不同。窗下坎墻壘砌毛石,粗看一樣。趙明東讓比較着南房再看:古人壘砌,大小石塊混搭在一起,圖案看著那麼舒服。遵囑細看,逐漸明白,毛石本無規則,砌在一起,墻面要平整,間隙要合縫,構成圖案,渾然天成,頗費心思。現在的人幹活怕麻煩,搬着省力,把大塊的石頭放在下面,小塊的放在上面。以圖定石,還是以石定圖,這可能是古今建築在質上的區別。材料相同,而味道不一。
問起古城。趙明東印象很深。北城門自小時候就是個豁口,門樓是這幾年修的。地基沒那麼高,建門樓時,墊起有一人多高。楊令公祠是後建的,“文革”時破四舊,紅衛兵推倒了神像,磚瓦也拆走去蓋“五七”幹校。當年二郎廟內有棵千年古柏,樹身要三個人才能抱過來,有三個大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伐掉了。這裡稱為河東,有府衙,大門前有兩個石獅,一直放在村內,前些年讓人偷走了,不禁惋惜。
新墁的磚地上夾有舊磚
修建時特意保留下兩處清代舊物
於是向北,一路上坡,見到了北城門,志書中稱“亦曰北門坡,亦稱營城”,上有門樓,更顯高大。是否因稱北門坡,所以在重建北城門時墊高了這條路。城門旁有長城碑,寫着“古北口鎮城”。2012年修復了北門。城門外建有甕城。從志書上看到:甕城門開於東北側,對着藥王廟,毀於1933年侵華日軍炮火。北城門亦毀。北側立有頂門石,為旅游者盡可能多地提供實物。
對着北門的是一組寺廟群,包括關帝廟、藥王廟、菩薩閣,統一建在高臺上,俗稱“兩步三座廟”。藥王廟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始建於明朝,祈福健康。關帝廟與藥王廟並排而建,面積格局與藥王廟相似,保祐城堡。觀音菩薩廟在臺階上。臺階另一側是龍王廟,以求風調雨順。寺內有戲樓,還是當年舊物。當地人説,當年慈禧曾在這裡看戲。戲樓外有琉璃影壁,是否沾了皇家的光,當時的舊影壁用上琉璃建材。寺廟木牌上註釋了簡介:1966年拆毀關帝廟、藥王廟,只有關帝廟山門、戲樓倖免。每年四月二十八為藥王廟香火日。
寺廟群雖為新建,而在藥王廟門前廊下,新墁的磚地上夾有舊磚,這是在修建時特意保留下兩處清代舊物。抬頭能看到古時的城墻,就在山崖上。城墻上長滿黃苔,極為少見。古代城墻,常年雨水風霜,多留下黑跡,而黃苔更顯古意。仔細觀看,墻面留下許多槍眼,那是日寇子彈的罪證。
甕城外還有一座財神廟,建於清朝道光元年(1821)。裏面供奉着比幹、范蠡和關羽三尊財神爺。因“文革”時用做生産大隊的倉庫,財神廟得以保持原來樣子。舊物極為難得,之後在原物基礎上進行了修繕。
楊令公祠,當地百姓在楊令公的生日要舉辦三天廟會
再向北有楊令公祠。楊業又名楊繼業,北宋名將,而祠是遼聖宗耶律隆緒所建,讓契丹將士以楊業為榜樣,以緩和大宋將士對契丹的矛盾,團結大宋人民。宋代蘇轍對此祠頗有感慨,詩句中有:“馳驅本為中原用,嘗享能令異域尊”,能讓對手敬佩,這是許多英雄難以享受到的。祠在明代重建,《日下舊聞考》記:“楊令公祠,明洪武八年徐達重建……”之後於清代還有過多次修建。民國時期,馮玉祥將軍駐古北口,做過重修。1963年也曾修過楊令公廟。“文革”初期搗毀塑像,拆毀山門及前後兩殿。1993年按原貌進行了復建。
自衚同一端望去,能看到楊令公祠。山門外墻上,書寫着“威震邊關”,東面墻上寫着“氣壯山河”,每字約高1米,極為醒目。祠院不大,精巧古樸莊重。兩進院落,分前後兩層大殿,灰筒瓦硬山頂,有左右廂房。前殿供奉楊令公及八個兒子,上懸匾額“真正無敵”,筆力剛健,出自馮玉祥將軍之手。門柱上有兩副對聯,很有意思,一副是:“潘氏至今無葬地”“楊家自古有宗祠”;另一副是:“何須執筆書衷憤”“自有公平在世人”。後殿供奉畬太君及楊門女將。門柱上有一副對聯:“盡忠報國楊家將士驚天地”“碧血丹心巾幗英雄扭乾坤”。現今每年舊曆九月十四日,當地百姓在楊令公的生日要舉辦三天廟會,有唱戲的、扭秧歌的,還有擺攤的,周圍百里群眾都來上香,十分熱鬧。
再向南是三眼井,井上有石板,打出三個孔,古時來這裡打水的人多,一口井為能滿足多人打水,就想出了這樣簡單有效巧妙的辦法。井旁邊有老槐樹,枝繁葉茂。這裡也是人們聚集的地方,打水的間隔,還能乘涼聊天。遇上了結婚辦喜事,院門上貼着喜字,門前搭上彩棚。街道的井蓋上、電燈桿上等也貼着喜字,這已成為當地習俗。
軍事重地由來已久
明代這裡即是重兵防守之地,軍事級別不斷提高,從“所”提升到“衛”,之後由參將統領。《昌平山水記》載:“古北口城……洪武十一年立守禦千戶所,三十年改密雲後衛,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其後以參將一人守之。”明代萬曆四年劉效祖編撰的《四鎮三關志》上,已記此地為“古北路”,路是軍事防禦單位。參將負責這一帶的防守,“關寨一十八”提高級別,劉效祖作了解釋:“薊鎮以古北口為要衝,蓋二十九年虜入路也。”嘉靖二十九年(1550)這裡受到了北方韃靼的侵擾,損失慘重。將士衣甲不卸,枕戈待旦,不敢大意,“使斥堠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介胄而睡者比比然也”。增兵防守,也是必然。
到了清代,來自北面的威脅減少,各處關口城堡的軍事級別下降,人數不斷減少,而古北口卻有提高。《畿輔通志》記:“本朝順治初,改為都司,康熈年設重鎮。”《清史稿》:“古北口關,副都統、巡司駐。”光緒《密雲縣誌》記得更為翔實,清代在這裡大量增兵,康熙三十二年(1693),在潮河西岸設立營盤,稱柳林營,“總兵駐之”。總兵的級別在參將之上,如同軍區司令,負責一個區域的防禦。軍事名稱為鎮,如同軍區,所以又有別名,“亦曰潮河鎮,或稱古北鎮”。
雍正元年(1723)又有變化,“裁總兵,置直隸通省,提督駐之”。設置直隸通省,長官為提督,移駐此地,建造提督府,“提督署在古北口城西五里柳林營,雍正元年建”。光緒《順天府志》記有“直隸提都駐此”。
河西還有參將、遊擊、守備等眾多官員府邸,如“中軍參將署、中軍守備署、左營遊擊署、左營中軍守備署、右營遊擊署、右營中軍守備署”等,河西成為古北口的政治、軍事中心。
村內流傳一種獨特語言,被稱為“半拉子話”或“露八分”
清代皇帝每年去承德避暑,必經古北口。康熙年間,修建了行宮。古北口有禦道,已辟為游覽去處。禦道跨越潮河。如今河上建起大橋,連接河東河西。走進河西,大街東西走向,這應是當年柳林營了。河西沒建城堡,而是利用自然地形,“依山設險”,“臥虎山據其北,潮河帶其南”,天然的防禦屏障,正可安營紮寨。營盤不大,東西長3里,南北僅半裏,像條船,“東西橫三里,南北縱僅半裏,如簸船形,置東西凡二門”。兩座營門稱為東閣門、西閣門,俗稱東柵子、西柵子。見到老照片記錄的影像,上建門樓三楹,廡殿頂形式。東閣殿內供奉文魁星。西閣殿內供奉觀音像,門券上有石額“柳林營”。
街上有所學校,綠樹成蔭,建築現代。門口有簡介牌子,這就是當年的提督署。民國時在署內辦學,新中國成立後改建為學校。之後按照教學需要,重新做了翻建,古建築無存,只有府衙前兩尊石獅存於學校內。石獅保護完好,連基座有一人多高,形態生動,威武雄壯。當地人俗稱這裡為大府衙門,而把河東那座府衙稱為二府衙門。
街上路口立着大牌子,上書“中國百家姓村——河西村”,極為醒目。下面四個姓氏一句,列出幾十,如《百家姓》般。張玉山住在路口旁,曾經做過20多年村支部書記,68歲。他講:村子的特點是姓氏極多,有100多個。村裏駐紮着士兵,來自天南地北,戰事漸無,留在村裏,形成眾多姓氏,有哈、關、那、金、馬等,還有不常見到的桐、索、巴等,人數多的要數張、王、李、劉、趙等,人數少的還有菅、敖等。姓氏有地域特點,真是五湖四海,側面説明當年河西的軍事地位。
村內流傳的一種獨特語言,被稱為“半拉子話”或叫“露八分”,一句話不説完,把想説的字故意空出來不説。比如問:您貴姓?回答“步步”,或“老邁年”,就是不説“高”。再如想説“臉”,卻説“四方大”或“死不要”,可褒可貶。用在特殊場合,幽默與風趣。這是少有的民間用語,包涵了智慧與文化素養。這種語言方式可能與不同地域人共居有關。此後由古北口流傳開來,傳入京城。老北京人以前也有過這種表述。
村裏一條主街,古時曾為排洪的渠道
古北口在20世紀初,以潮河為界,行政上分出東西,初稱古北口河西、河東,20世紀60年代後,簡稱河西村、河東村。現在兩個村都已成為大村落,河西村下轄六個自然村,有500多戶,上千口人,多民族聚居,有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苗族、裕固族等民族,來自新疆、雲南、四川、貴州、天津等19個省市。
村裏建有清真寺,始建年代不詳。院內出土的石碑記載,該寺重修於明朝崇禎二年(1629)九月,即是重修,建寺時間還要早。現存的清真寺是清朝曾任古北口提督的馬進良重修。因20世紀60年代為大隊部辦公而存留下來,格局完整。中間是正殿,坐西朝東,前出廊,廊裏用木隔扇。與正殿相連的是一個雙層木樓藏經閣樓,樓頂為一個寶葫蘆樣的瓷缸大頂,遠看非常壯觀。正殿南側為三間講經堂,北側為阿訇居室和沐浴室三間。院內有石井,已然廢棄,還能看到井裏有水。村裏原有眾多寺廟。村外有著名的呂祖廟、七郎墳等古跡。
村裏一條主街,古時曾為排洪的渠道,北面山上下來的洪水從這裡排出,是季節性河流,以前這裡有小橋,經常沒水,稱為幹橋,後來逐漸成為街名。自此向南便是潮河。河邊是莊稼地。在地裏看到了用毛石壘砌的墻,約1米高,因耕地墊高,而顯得低了。這是攔洪壩,村子在潮河北岸,當年為了防止潮河氾濫而建,有上千米長。墻上能看到柏木樁,相隔不到1米便有一個,保持大壩不下沉,平衡堅固。
此處能稱為柳林營,自有緣故。此地紅花朵朵,綠柳成行,景色很美。據當地老人記憶,舊時古木參天,一片蔥蘢,尤以柳樹最為繁茂。清代著名文學家李調元有詩吟咏河西:“邊墻圈不住,一徑出關門。山合疑無路,溪回別有村。露花紅朵朵,煙柳綠根根。誰畫峰巒好,遠愁費墨痕。”古北口有校場,有點將臺。若從現實穿越古代,一片柳色之中,傳出陣陣喊殺聲浪,會切身感受到。清人在承德、木蘭圍場與京城之間要道上,駐下重兵,成為軍事重鎮,自有考量,那是利用關口、城堡、長城設施,擔負起守禦京城東北大門的重任。(高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