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城 北京印跡供圖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文物部門對金中都宮殿基址以及大房山金代皇陵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所以公眾對金中都的認識主要以宮殿與陵寢的資訊為主,包括金代皇宮、中都太液池、魚藻池、同樂園等,而這些遺存主要與金皇室和少數女真貴族有關。現在,我們不妨把眼界拓寬一些,來看看金中都城內與居民生活相關的一般街道以及城垣。
橫街將城市分為南北兩部分
金中都的佈局深受北宋東京城的影響,即《大金國志》所謂“制度如汴”。金中都城內的許多主幹街道連通兩座城門,這是繼承了唐宋以來的街道佈局。中都城內,除了光泰門外,每邊三門相對,所以共有六條主幹街道。目前所知金中都的街衢,多連接兩座城門,如豐宜門北街、光泰門街。街巷的命名也很有意思,有的依照其附近的城門定名,如上述三條街;還有的與府州行政區劃有關:如檀州街,是因為自唐代以來,稱今密雲區為檀州;化度寺街、白馬神堂街可能附近有相關寺廟,等等。説起白馬神堂街,大概和白馬神君有關。傳説十六國時期前燕的慕容儁建立都城時,發動民伕築造羅城,有一匹白馬為前導,後來這匹白馬被封為白馬神君,為其建立祠廟,稱“白馬神堂”或“白馬神廟”。那麼這個白馬神堂位於何地呢?根據《析津志》,白馬神堂祠應該位於今天的白雲觀附近。
金中都內以往最受重視的街道是檀州街,位於顯忠坊。該街道可能在唐代或遼代就已形成了,這在《房山石經題記》中有一些記錄。儘管目前學界對這條大道是南北還是東西走向還有一些分歧,但其位於金中都北部偏東的位置應大致無誤,大約在今天西城區南部的下斜街一帶。這條街道的兩邊有一些店舖。
金中都最著名的集市位於城北,宋朝使臣許亢宗曾描述市場繁榮景象説:“陸海百貨萃於其中。”南城還有蒸餅市、馬市等,反映了北方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中都市場還設有酒樓,為交易過程中洽談、簽訂契約提供了適合的場所。
正如唐長安城和北宋東京城一樣,金中都存在橫貫東西的街道,稱為“橫街”。已故著名考古學家閻文儒先生認為,從彰義門到施仁門之間的街道即是橫街。這條街道應是金中都城內較寬的街道之一,將城市分為南北兩部分,位於城中心的皇城和宮城將橫街切斷,這與北宋東京汴梁城的佈局類似。從今廣安門外大街,向東延至騾馬市大街,則大約是當年顥華門到宣曜門之間的街道。
“夾道植柳甚整”
除了街外,金中都還有眾多的巷子。如齊相公巷、大花巷、山居北巷。這些巷子名稱的緣起,現在已經很難查考。有的或許與某位人物有關,有的則是和地理環境有關。樓鑰《北行日錄》中記載了南宋使者甫一入城的街巷與城壕場景:“道旁無居民,城壕外土岸高厚,夾道植柳甚整……”可見柳樹是中都街道廣泛種植的樹種之一。
百姓的日常生活對治安與防務一定會有要求,所以,軍隊方面金中都設有“京師防城軍”,金世宗大定十七年(1177年)改為武衛軍,負責京師巡捕。除此之外,還要有裏坊治安機構——警巡院,這一機構在金代五京都有設立,惟中都級別、地位最高。《金史》對警巡院長官警巡使職責概括為“平理訟獄、警察別部”,負責司法審判和治安以及戶口檢括等事務。史籍中記載了梁肅、閻公貞等在大定年間,被金世宗選拔為得力的警巡院官員,保中都一方平安。
金遷都中都前,燕京警巡使的宅邸有的並不在燕京城內。如《房山石經題記彙編》中收錄了熙宗皇統七年(1147年)時,宛平縣魯郭村(今石景山區魯谷)朝散大夫、知燕京警巡使竇嗣弼的妻子楊氏鐫造《一切佛菩薩名集》的題記。世宗大定年間,中都警巡院才分為左、右兩個機構。皇統七年距離中都興建僅4年時間,當時應該保留的是遼南京警巡院的設置,所以,倘若這位竇長官住在魯谷的話,以當時的交通條件,他去燕京城內上班也是蠻辛苦的。
會城門名稱沿用至今
下面我們簡單談一下金中都的城門與城垣。《大金國志》中的《燕京制度》説都城四圍凡七十五里,其實應該是三十五里。金中都近似正方形,只不過東西較南北稍長。閻文儒先生曾深入研究過金中都城墻的長度。北墻約長4900米,西墻約4530米,東墻約4500米,南墻約4700米。熊夢祥《析津志》載:“金朝築燕城,用涿州土,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涿至燕傳遞,空筐出,實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析津志》成書於元末,距離金中都營建已經百十來年,想必這則記載已是難以證實的傳説,但短時期內驟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則是可能的。
金中都到底有多少座城門?歷代文獻記載不一。《析津志》與《大金國志》等私撰史籍中記為十二門,但元代官修《金史》中記作十三門。趙其昌先生根據元好問《東平賈氏韆鞦錄後記》中,賈洵負責金中都十三門營建工程的説法,考訂《金史》中的記載是正確的。查閱《金史·地理志上》“中都路”條説:“城門十三,東曰施仁、曰宣曜、曰陽春,南曰景風、曰豐宜(又稱宜照)、曰端禮,西曰麗澤、曰顥華、曰彰義,北曰會城、曰通玄、曰崇智、曰光泰。”
這些名稱當中,是不是有今天北京人熟悉的?會城門,如今仍位於西護城河西側,木樨地西南方向;麗澤,仍位於今天的北京市豐台區。可見這些地名已經深深烙印在北京城的歷史記憶中,希望它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組成永遠傳承下去。
民國時曾呼籲保護鳳凰嘴土城
我們知道元大都的城垣主要為夯土城,那麼比它年代更早的金中都的城垣是夯土城還是包磚的磚城呢?文物界前輩於傑先生根據《金史》、元代《事林廣記》以及明代文集綜合分析認為,金中都為磚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清代以後,北京保存的遼金城垣已經很少。位於今豐台區鳳凰嘴村的土城是比較著名的金代城垣存留地。鳳凰嘴位於今麗澤橋的東南側,那裏有中都城西南角的便門。一道土城從鳳凰嘴村經高樓村,忽高忽低蜿蜒至太平橋、馬連道口,全長約2300米。馬連道南的殘墻後被圈入一座倉庫內,上世紀70年代尚有土丘。倉庫南邊有一戶人家利用殘墻搭蓋豬圈,所以保留了一點。據説墻外還可見呈南北走向的城壕印跡。
早在民國時期,一些民間人士就呼籲保護鳳凰嘴的土城。如今保存在北京市檔案館內的一份1940年的珍貴檔案,記錄了當年政府邀請有關人士商討保護鳳凰嘴土城事宜,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與檔案研究價值:“呈為呈請,事竊查本局前以研究遼金土城遺跡保存辦法,經由興亞院武田調查官、內政部王渡公局長,聯合發起遼金土城談話會,聘請考古、金石各專家共同研究。此項座談會已於六月十七日在中央公園董事會舉行,並於二十三日舉行鳳凰嘴城址實地調查。”(檔號J001-004-00082《社會局關於調查鳳凰嘴遼金土城的呈文及市公署的指令》)1940年出版的日文雜誌《北京景觀》中收錄了一幀珍貴的鳳凰嘴土城照片,遠處可見中都城遺址城垣土丘還十分龐大,大概攝於上引檔案所反映的調查遼金土城期間。
除了城墉外,中都還設有水關,以排泄積水,今天所能見到的實物就是位於右安門外玉林小區的金中都水關遺址。水關為木石結構建築,據考古人員統計,建造這樣一個水涵洞,大概要用近兩千根木樁,大約2500枚鐵銀錠。我們要永遠保護好這一遺址,以傳承悠久的古都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