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臨近,正值秋高氣爽的好天氣,近日,一場老物件展在京西五里坨民俗館開展,從農村的土炕、老灶臺,到老式收音機、黑白電視機和傳呼機,一件件展品無聲地訴説着時代的變遷,吸引了不少居民來這裡回顧往昔生活,共話親情團圓。
整個展覽的面積大約800平方米,由四個展廳分別展示了此前四個十年裏,京西百姓家庭裏的老物件兒和房屋佈局。上世紀80年代嫁到黑石頭村的老人牛鳳琴,指着展廳木質衣櫃前一面鏡子,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當年不為人知的一件趣事。“結婚那年的中秋,家裏做的衣櫃缺面鏡子,但是北京這邊買不到,就託人在老家河北定興縣做了面水銀鏡,是自己坐著煤車把鏡子運到北辛安,丈夫再騎着自行車生背回來的。”
那時候,大夥日子不富裕,但是心裏都憋着一股追求幸福的精神勁兒。今年74歲、在五里坨小學教了一輩子書的教師孫錫霖,如今放着城裏的大房子不住,也要搬到五里坨。“我對這裡的感情深啊,年輕的時候家裏窮,一家三口靠我每月32斤的糧票,生活過得緊巴。但是這兒的鄉里鄉親照顧我們,每逢中秋端午就請我們上家裏做月餅、吃團圓飯,還給我們分棒子面吃,就像一家人一樣,這樣的情誼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京西地區的人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不少村民都將自家的樓房擴大翻修,黑白或是彩色的電視機逐漸走進家門。老五里坨村民陳貴水最懷念的,就是中秋時節家家戶戶慶團圓,鄰里街坊圍在院子裏一起看電視的熱鬧場景。“孩子搬着小板凳,電視前面坐一堆,老少爺們邊看電視邊評論,真正是過節的氛圍。”。進入新世紀,留給黑石頭村村民崔麗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大家每逢春節、中秋傳統節日走街串巷,嘮家常、訪親友,歡度佳節的場景。
一件件老物件,一段段鄉村往事,在民俗館的4個展廳內,不少京西百姓選擇在中秋節前來這裡,與家人一起回顧歷史,共度佳節。住在附近的年輕人黃偉,和女友一起流連於展覽的各個角落,“很早就聽説這個展覽,來了一看倍感親切,插卡游戲機、386電腦,就是自己小時候用過的,和女友一起來,指着這些我們都能聊出小時候的故事,分享一下不同的中秋習俗,這種體會很難得。”
記者注意到,來參觀展覽的還有不少跟着父母一起來的孩子們,在生産隊大院裏的棋盤上,在墻邊的沙包、跳繩旁,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雖然他們還不了解這段歷史,但觸摸體會他們父輩的童年生活,這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的傳承。(孫雲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