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黃松峪村

日期:2018-07-24 09:36    來源:京郊日報

分享:
字號:        

 

  水庫大壩處為原黃松峪關舊址。潘軍/攝

 

 

  村西觀音洞和古銀杏樹。

 

 

  上世紀供銷合作社遺存。

 

  黃松峪村是一座由長城關堡演變而成的村落,成村於明代。作為一種特殊的軍事聚落形態,該村選址不僅位於通衢要隘處,也屬枕山、環水、面屏的風水寶地。數百年來,村內古跡眾多,也有着熱鬧的民俗及許多不老的傳説。

 

  憶長城雄關

 

  黃松峪村位於平谷城區東北40里處,三面環山,中為平原,是鄉政府所在地。明長城從北側山脊穿越而過,因村北長城關隘——黃松峪關得名。

 

  長城關口大多伴水而建,黃松峪關亦是。《四鎮三關志》載:“永樂年建正城,河口平漫,通眾騎,極衝,餘通步緩。”關口位於山谷之間,寬約百米,地勢平緩,濤濤的石河水自北向南穿流而過,兩側建有敵樓。

 

  黃松峪關又稱黃松谷關,據説山谷間原有兩株珍貴黃松,也有説因滿谷松樹得名。該關是薊鎮長城沿線一處險要關口,也是進入平谷北部山區重要通道。關外有高山深谷、急流飛瀑、溝壑密林和豐富的黃金礦藏;口內地勢豁然洞開,一馬平川,利於屯兵休養生息;關兩側山峰峭拔,長城蜿蜒其上呈縱深護翼。

 

  有研究資料稱,在歷史上,黃松峪段明長城獨具特殊性。西協墻子路與中協馬蘭路的轄區交會於這一帶,魚子山往北為墻子路,黃松峪關往東屬馬蘭路。路與路管轄交界處的軍事地位較為重要,馬蘭路副總兵都督金恢曾在黃松峪鎮守,墻體和敵臺的建築等級較之其他墻體規格要高,這裡也是北京僅有的一處明長城軍事轄區交匯點。

 

  1969年,殘存關口因修建黃松峪水庫被拆毀,水庫大壩處即為關口原址。1981年春,關口附近出土兩件明代天啟年間銅炮,器物完整,器身呈竹節狀,有統一編號,上刻銘文分別稱其為“安邊神炮”和“虎蹲神炮”。這兩件銅炮通長都不足50釐米,非常適用於山地作戰。

 

  想石城老村

 

  黃松峪早期村落為石城式建築,古樸秀美,堅固實用。這座石城即黃松峪關的守城,內設兵營,有副總兵衙門府。《平谷文物志》載:“關口東南300米處原有關城一座,東西長約300米,南北約500米,設東、西、北三門,內有鼓樓等建築,現均無存。”

 

  關於村莊舊貌,老鄉介紹説,石城的城墻高約5米,寬約3米,城內只一條主街,以槐樹為行道樹,每三、四十米一棵,主街南北各有一門。北門券拱頂上為鐘鼓樓,門外40米有一近十米高影壁,過去結婚時,吹鼓手和花轎必須要繞影壁走上一週。影壁北側是彌勒庵,俗稱北大殿,據説廟的前身在元代以前就曾是武將的衙門,在明代是副總兵衙門府,後來老百姓認為官宅風水硬,便改建了廟宇。至今廟前一棵古槐,枝繁葉茂,乃村中僅有的古槐了,因當年樹形不好而免遭砍伐。南門為磚砌券拱,甚是雄偉,也稱喜門,即喜事走南門之意。門外不遠是一倒座菩薩廟,面向村莊,現殘存一間正殿,菩薩廟西南有戲臺一座。此外還有2個西門,一個靠南、一個靠北。城東側依山,沒有門。

 

  門的數量及位置與文物志所記有些出入,而村民所言應該不虛,石城毀於上世紀中期,村中老人大多見過。早期村民為守城官兵及其後代,最初住石城內,後來從西澇洼等村涌入搬遷戶,在倒座菩薩廟以南、西城墻以西建房落戶。此時,城墻被拆,很多房子是沿着城墻根建造的。僅東山腳剩餘三四百米長的墻體,平均2米來高。

 

  長城駐軍處往往廟宇眾多。黃松峪村原有關公廟、太公殿、龍王廟、五道廟、真武廟、玉皇廟等廟宇11處,香火鼎盛一時。玉皇廟和太公廟先後建在村北山上,東側有座高聳的白塔,正對主街,遠遠便能望見。現白塔早已不存,全村廟宇僅剩2處。

 

  尋古跡遺風

 

  剛進村莊,上世紀中國農村氣息撲面而來,南北長約150米的農村供銷合作社和糧庫遺跡保存較好。計劃經濟時代,供銷合作社遍佈廣大農村,如今也成為遙遠的回憶了。村裏有幾處石頭墻老房,墻基或墻轉角處可見當年城墻巨大的條石和厚厚的城樓磚。倒座菩薩廟西側老房古香古色,木質門釘上雕刻着寓意“福壽”的蝙蝠和大桃。北大殿變成了民房,房前古槐生機盎然立於街中央,像是停在歲月裏,始終代表軍衙守護這裡一般。

 

  村西山腳的觀音洞,俗稱西洞,為天然石洞,深約20米,內設十八羅漢和白衣菩薩像,洞外左右各有古碑一塊。洞前一株雌雄同株的古老銀杏樹,枝稠葉密,高20多米,需4人合抱,為平谷現存最古老的銀杏樹。村民説有1460年了,平谷官方資料記載樹齡約550多年。

 

  傳説古時,洞中有條大白蟒,經常出來倒挂在銀杏樹上,頭伸到南河裏喝水,從遠處看,晶光閃閃。村內高蹺隊常在銀杏樹底下排練,從沒有摔傷的,村民認為是靈蛇在保祐他們,因此在洞內供奉白衣菩薩。現今觀音洞和銀杏樹處在一古香古色的院內,有池有竹相伴,非常清幽,閉上眼,似有僧掃落葉之聲入耳。

 

  黃松峪村能人多,不僅五檔花會名噪一時,會唱戲、懂戲的人也不少,村外戲班子都不好意思來。高蹺、五虎棍、小車會、什不閒、大鼓這五大會的人數達二三百人,佔當時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凡重大節點或村裏有喜事,都要“走會”慶祝。高蹺表演者面部畫成戲劇臉譜,蹺上漆着各色紋樣,或扭踩表演或炫技展示,有的蹺高至1.2米,技高者一腿後背,另一腿能連續跳上30多級臺階。五虎棍則是以武打為主,兼有故事情節和民間舞蹈。

 

  元宵節是村裏的大節日,要祭神,一般走會4天,從正月十三晚上開始,正月十五、十六晚上達到高潮。期間搭燈棚、供神像、放煙火、走會拜廟、説書唱戲。年景好時,全村要三處搭燈棚,即街北彌勒庵前、街南菩薩廟附近和西小街龍王廟前。五檔會白天晚上都要表演,晚上表演時,人們通常一手握香束,一手提紗燈或點燃的松樹明子前來圍觀,一片燈火通明,熱鬧喜慶。

 

  登上原關口西側石邊長城回望村莊和水庫,找到了不想離開的感覺。高崖碧海、遠山平原、農田村舍,一切安和靜美、渾然天成。長城的作用已退出歷史的舞臺,但給予黃松峪村獨特的精神特質卻根深蒂固。目前,依託長城文化帶建設的快車,這裡將會有怎樣的發展,真的要拭目以待!(賈東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