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一個丹麥人鏡頭中的北京城

日期:2018-06-19 11:2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5.jpg.jpg
  • 未標題-5.jpg.jpg

  原標題:庚子劫後——1902年一個丹麥人鏡頭中的北京城

  

  

 

  ▲從景山萬春亭北望壽皇殿、地安門遺址和鼓樓。蒂格森拍攝的這張照片十分珍貴,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安門被敵軍炮火轟塌,僅存遺址。照片中,地安門內有四個大水潭。這裡地勢低窪,一到雨季就會形成水潭,直到民國初年改造後才徹底好轉。

 

  

 

  ▲本圖為上圖的局部,當時地安門已蕩然無存,只留下四個水潭。

 

  

 

  ▲1902年的永定門內大街,從照片上可以看到遠處的景山,照片右上角還能看到永定門內火車站。這裡是北京中軸線的最南端,也是永定門內最早的影像之一。

 

  

 

  清真普寧寺是乾隆皇帝為了方便容妃從西北帶來的穆斯林家屬進行禮拜而敕建的。清真普寧寺建於南海寶月樓對面。該寺建築屬阿拉伯風格,其中“幫克樓”為磚石結構。寶月樓在民國初期更名“新華門”,普寧寺與新華門遙遙相對,袁世凱“每於深夜在居仁堂府邸辦公,時聞遠處有高聲誦經者,留意細聆其聲發於南方。袁每聞此似歌非歌之悲壯音調毛髮豎立,竟不寒而慄。”於是,派人將普寧寺拆毀。蒂格森拍攝的這張照片是“幫克樓”南面,可以看出當時它已經十分破敗。

 

  

 

  1902年1月7日,慈禧和光緒“兩宮回鑾”,蒂格森用相機記錄下兩宮儀仗通過大清門回宮時的影像。

 

  

 

  北京貢院明遠樓。北京貢院建於明永樂十三年,是禮部會試的考場,也是順天府鄉試的考場。北京貢院中共有考棚9000多間,按《千字文》排布。蒂格森拍攝時除了貢院明遠樓尚存,樓下的考棚大多已經損壞,照片中有株明朝栽的槐樹,稱文昌槐。

 

  

 

  ▲圖為永定門內火車站。1900年以前永定門內地區沒有火車通行。由於清廷的限制,英國人建造管理的“津蘆鐵路”終點站只能設在永定門外馬家堡。庚子之變中,馬家堡車站被焚燬,為了保證軍需供給,英國人破開永定門西側城墻修建鐵路,終點設在天壇祈谷壇門。1902年英軍撤離,把這段鐵路的控制權轉交給清廷。不久之後,清廷拆除永定門到天壇間的鐵軌。蒂格森拍攝的是這段鐵路拆除前的照片,遠處還可以看到天壇祈谷壇門。

 

  在即將開始的2018“華辰春拍”中,一本由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職員瓦德馬爾·蒂格森(Valdemar Thygesen)拍攝收集的北京相冊十分罕見。相冊中有不少照片拍攝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後,北京城在庚子之變中慘遭破壞。據悉,相冊中許多照片是首次面世。

 

  1900年8月15日,經過兩天的激戰,八國聯軍攻下北京城。當天清晨,慈禧太后帶着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將北京城留給了八國聯軍。古老的、端莊的北京城,在這次劫難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蹂躪和摧殘。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期間,就職於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的丹麥人瓦德馬爾·蒂格森來到北京。當時,北京城一片狼藉,整座城市都處在戰爭的陰霾中。地安門至西安門的房屋被焚燬殆盡,前門至東四牌樓也是滿目荒涼。英國人將永定門西側的城墻扒開,修建了鐵路,以方便他們運輸軍用物資和劫掠的財物。鐵路穿過城墻從先農壇東墻根橫穿永定門內大街,最終抵達天壇祈谷壇門。天壇偏殿被英軍改為磨坊;內務府大高殿的門座、殿宇亭座和門窗被法軍拆毀;先後駐紮過俄軍和英軍的頤和園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洗劫。

 

  擅長攝影的蒂格森,用手中的照相機記錄下北京城這段暗無天日的日子。在他的鏡頭下,貢院考棚損壞大半,乾隆皇帝敕建的清真普寧寺,幾乎成為一片瓦礫,只有寺中“幫克樓”倖存。更令人驚奇的是,蒂格森在景山萬春亭向北拍攝的照片中,北城主要建築都在,地安門卻蕩然無存。這是人們第一次從影像資料中得到實證:庚子年後,地安門被破壞損毀。此前,官方文獻中從未出現過地安門毀於庚子之變的記錄。筆者反覆查閱資料,僅在金啟宗先生的著作《北京滿族》裏看到過一點資訊:據曾經守衛地安門的金啟宗外祖父勒賀回憶,日本兵用大炮將地安門轟塌。蒂格森拍攝的這張照片,清楚地呈現了被轟塌的地安門遺址,同時也佐證了金啟宗先生的記錄,為研究地安門的變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影像資料。

 

  蒂格森留下的照片是劫後北京城最直觀的歷史記錄,同時也是研究北京城市變遷,以及晚清政治、文化的珍貴資料。

 

  本版文字/劉陽

 

  本版圖片/華辰影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