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時間賽跑
——民盟北京市委會建言北京中軸線保護紀實
在首都北京,有一條長達7.8公里的中軸線,集中了北京最主要的歷史文化遺産。然而,這條北京的“脊梁”如今卻面臨窘境:或被佔用,或被改裝,中軸線的魅力被淹沒在現代社會的潮流中,來北京的游客很多只知道故宮、天壇,卻沒有中軸線的概念。
1月12日,民盟北京市委會聯合北京市文史館、北京市文物局,共同在中軸線上的正陽樓內舉辦“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利用研討會”,為重現中軸線“文脈”價值建言獻策。中軸線保護有什麼意義?中軸線目前處於什麼狀態?如何讓中軸線“活起來”?本期《視角》欄目將為您呈現民盟北京市委會給出的答案。
保護中軸線意義非凡
北京城中軸線,始建於元代,成型於明清,發展於近現代,被稱為古都北京的“脊梁”和“龍脈”。古都北京以這條中軸線為中心,形成“東西對稱”的棋盤式格局。中軸線以紫禁城為核心向南北延伸,北至鐘鼓樓,南至永定門,貫穿於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全長7.8公里。
談及中軸線,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會主委程紅不吝讚譽。她指出,北京中軸線空間格局宏大、建築精美,是中國古典都城設計的集大成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城市中軸線。
在程紅看來,中軸線保護,不僅是為更好地展現北京的歷史風貌,更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北京講話精神,落實首都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着重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延續歷史文脈,落實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首都戰略功能定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樣對中軸線讚譽有加的,還有民盟北京市委會副主委、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秘書長宋慰祖。他認為,中軸線是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傑出的城市設計範例之一,對其進行保護是勢在必行的。新東城和新西城的建立,核心目的是有益於北京歷史文化傳承、古都風貌的保護和社會經濟事業發展,有利於建設世界城市,因此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十分重要,在歷史文化街區應實行特區政策,低房租、低稅收,再現歷史風貌,形成旅游觀光景區。
如今,這條集中了鐘鼓樓、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正陽門、天壇、先農壇、永定門等多處著名歷史文化遺産的中軸線,被尊為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經過50多年的變遷,中軸線從南苑至奧體公園已長達25公里,已成為世界大城市規劃建設中獨一無二的精品。
中軸線保護現狀堪憂
中軸線保護,並不是一個新命題。北京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會同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等民主黨派市委會及有關專家學者,曾經對中軸線進行調研。彼時,作為調研組成員之一的民盟北京市委會原副主委朱爾澄,就對中軸線的狀況頗感憂慮。
“我們幾乎每天都經過中軸線。”談及這條7.8公里長的古“線”,朱爾澄充滿感情。她説,生活在這個城市中的每個人,都很容易就接觸到中軸線,它作為一個城市的規劃佈局,是“我們祖先城市建設規劃思想、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還有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非常非常巧妙,很有意思”,但它的現狀卻讓人很心痛。
據統計,中軸線及周邊區域曾排列着40余座古建築,因各種原因部分建築被先後拆除,如天橋、地安門等。朱爾澄參與的調研顯示,這些建築的拆除,影響了中軸線建築結構的歷史完整性,失去了古都北京的一些重要標誌,造成中軸線建築文化的缺失。
和破壞相比,可以搶救的內容也讓對中軸線有所研究的專家大感無奈。其癥結在於,中軸線的主要建築主體基本完好,但保護缺乏統一規劃,缺失、被佔用等情況突出,嚴重影響了中軸線承載歷史文化的完整性。
事實上,歷史上的中軸線及建築具有規範和制約古都城市建築高度、體量的功能,形成一種城市建築左右對稱的格局和景觀。然而,幾十年來,逐步出現在中軸線兩側不同地段的體量高大的現代建築,破壞了中軸線的傳統風貌;還有一些正在進行和即將開始的建設項目,由於進行超大規模的拆除式改造,對歷史風貌造成較大威脅。
保護中軸線要與時間賽跑
中軸線保護,不止於“護”,更要“火”,要讓社會各界熟知北京的“文脈”和“脊梁”;要“活”,要讓中軸線帶動北京的文化生態發展。這是民盟北京市委會在調研中形成的共識,也是此次座談會中與會專家的共識。
宋慰祖認為,古都中軸線風貌的保護與發展包含了“軟”“硬”兩個方面,既要注重“硬”的城市建築與環境規劃,也要注重“軟”的現代創意策劃和傳統文化弘揚。
“像京劇、崑曲等藝術形式,可學習義大利歌劇、百老彙音樂劇等表演,使其形成惟一性、高端性,成為現代旅游、高端欣賞的産品。也應舉辦各類人文活動,拉近傳統和現代人的距離,讓普通市民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宋慰祖説。
曾擔任天壇公園副園長的徐志長則更希望中軸線古建築能夠回歸其舊用。想起多年前壽皇殿火災只是緣於周邊居民家用電器線路老化,他就想到很多古建築保護面臨的一大難題,如何騰退一些佔用古跡的單位或個人。
“中國古建築有別於西方,都是純木質結構,所以在保護居民利益的情況下應當儘快騰退。”徐志長説,對佔用文物、損壞文物、妨礙文物建築對外開放,現有法律沒有明確的騰退或整治要求,造成騰退依據不足,無法辦理正式的拆遷手續,必須立法予以解決。
民盟北京建築大學支部主委陸翔則建議,因區施策,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確定傳承保護的重點;形成多區域聯合保護機制,對中軸線的傳承保護和申遺工作協同辦公,破除各自為戰;充分利用中軸線的使用價值,重視保護和利用的結合。(黃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