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金口”難開

日期:2018-01-18 09:5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liuyang8117_b.jpg.jpg
  • liuyang8117_b.jpg.jpg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然而這條母親河古時候經常“發脾氣”,洪水氾濫,恣肆不羈,讓母親河溫順,造福百姓,一直是古人的夢想。

  金首次開河引水宣告失敗

  西元1153年,金主完顏亮將都城由東北阿城遷到燕京,立為中都。金中都人口眾多,每年需要運入上百萬石的糧食。當時山東、河北的糧食可以由運河運到通州,為解決通州至京師最後五十里的運輸問題,金朝疏通了高良河至通州的河道。但是,北京平原西高東低,“自通州而上,地峻而水不留,其勢易淺,舟膠不行”(據《金史·河渠志》),於是金朝人想到打盧溝河水的主意。

  盧溝河即今天的永定河。盧,是黑色的意思,因水中裹挾大量泥沙,盧溝河又稱渾河、小黃河。大定十年,金朝的大臣們議定:“決盧溝以通京師漕運。”金世宗一聽非常高興:“如此,則諸路之物可徑達京師,利孰大焉!”

  大定十二年,金朝人在石景山北麓、今石景山發電廠院內,將盧溝河扒開了一個口子,並設置水閘,將河水引向北邊的麻峪村,利用一段車箱渠故道東行,在半壁店附近脫離故道流向東南,經玉淵潭南折入金中都的北護城河,再向東流經今天的人民大會堂南、北京站南,再向東接今天的通惠河至通州。這條河因為是金朝人開挖的,後人稱其為“金口河”。

  水是通了,卻不能行船,因為河床“地勢高峻,水性渾濁。峻則奔流漩洄、嚙岸善崩,濁則泥淖淤塞,積滓成淺,不能勝舟”。這次引水工程“役眾數年,竟無成功”。糧食貨物,仍然“但以車輓”。金世宗嘆息道:“若果能行,南路諸貨皆至京師,而價賤矣!”(《金史·河渠志》)

  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三月,宰臣説:金口牐下視都城高一百二十尺,一旦河水暴漲,“人或為姦”,其害不小。金世宗認為説得對,就派人將扒開的“金口”堵上了。

  再次開金口仍以失敗告終

  西元1215年春天,蒙古軍攻陷金中都。1259年11月,忽必烈抵燕京。由於此時的金中都已毀,於是位於琼華島前的萬寧宮成了忽必烈的臨時皇宮。西元1266年,忽必烈向全國徵調工匠;1267年,任命官員負責修建宮室。新都城在以琼華島為中心的水域周圍開始孕育。

  要重新建造一座新的都城,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為解決運輸問題,1268年,“鑿金口,導盧溝水,以漕西山木石”——金河口再次被開啟,此時負責河渠事務的官員就是郭守敬。

  二次開掘的金口河,使用了三十年,為大都城的建造作出了貢獻。但盧溝河並不因改朝換代而變得安分。1298年,盧溝水漲,金口閘被迫關閉。三年後,盧溝水勢不減。郭守敬怕洪水失控危及大都城,將金口以上河身盡行封堵,不敢再用。

  後郭守敬找到白浮泉,修了一條堰,成功地把北山和西山的部分泉水經甕山泊引進積水潭,為通惠河提供了足夠的水源。最後五十里的運輸問題得到了解決。

  元朝三開金口兩名官員殞命

  圍在西山腳下的白浮堰,每年都要面臨洪水的考驗。能不能甩開白浮堰,尋找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呢?元至正二年,孛羅帖木兒、傅佐兩位官員提出:挖一條新河,從通州南邊的高麗莊到西山盧溝河金口,以把通州的糧食直接運到大都城。左丞相許有壬提出激烈反對,説這個建議絕不可行:“此水性本湍急”,夏秋雨季來臨,“則不敢必其無虞,宗廟社稷之所在,豈容僥倖於萬一?若一時成功,亦不能保其永無衝決之患”。由於地勢高下不同,不置水閘則水留不住;置水閘則水中大量泥沙必致淤塞,每年每月設專人清淤沒有窮盡之時。他反問道:如果此水可用,當初郭守敬何必遠取白浮之水?

  儘管有許多大臣反對,但是由於右丞相脫脫支援,這個建議得到了皇帝的批准。新河於正月動工,四月初挖成。打開金口閘一放水,“流湍勢急,泥沙擁塞,船不可行”,工程以失敗告終。為挖新河,“毀民廬舍墳塋,夫丁死傷甚眾,又費用不資”,真可謂勞民傷財。“御史糾劾建言者”於是孛羅帖木兒、傅佐二人“俱伏誅”(據《元史·河渠志》)。這件事之後,沒有人敢再打金口的主意。

  杜絕永定河水患,利用永定河的水資源造福人民,只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才得以實現。( 宗春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