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翅樓小考

日期:2018-01-11 12:4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f44d305ea1af1bc1314f4d.jpg.jpg
  • f44d305ea1af1bc1314f4d.jpg.jpg

  地安門雁翅樓始建於1420年,位於地安門十字路口南端東西兩側,這裡曾是“地安門內兩傍樓房,係內務府三旗辦公之所”,也是北京中軸線上的著名景觀。20世紀50年代,伴隨着後門大街(今地安門大街)道路改擴建工程的開展,地安門內南端的兩座雁翅樓及北端雁翅樓遺存一併被拆除。

  2012年,隨着“名城標誌性建築恢復工程”的啟動,雁翅樓景觀得以復建。幾經篩選,雁翅樓中國書店成為“書香西城”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

中國書店安家在古色古香的雁翅樓(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2005年,施工單位在地安門內拆違過程中發現一處兩層房屋樑架遺跡,王世仁先生現場調查後認為係明代建築遺存,結合房屋所在範圍考察後認為係明清時期地安門內雁翅樓建築的部分遺存。此外,單士元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到在舊皇城內的東、西皇華門迤南沿紅墻所築兩列樓房式建築(已無存)稱為“雁翅樓”,門迤北的兩座為“對峙樓房”。古建工程專家孔慶普先生也持同樣觀點。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出版的《最新詳細帝京輿圖》中,在地安門大街南端東、西分別標注“東樓”“西樓”。1921年《新測北京內外城全圖》,記錄了20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圖中在地安門大街南端東側標注“雁翅樓”一名。

  目前可見最早的實測圖為清康熙年間的《清皇城宮殿衙署圖》(後文簡稱康熙圖),原為清內閣大庫舊藏,現存台灣“國立中央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收藏有此圖的黑白照片。該圖中清晰地描繪出地安門內南北兩端共四座雁翅樓,左右對稱排列。東北、西北兩座雁翅樓均為13間;東南、西南兩座雁翅樓均為曲尺形,各為18間;樓分上、下兩層,屋面為硬山形式。

  繼康熙朝之後,現在可見的實測圖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的《京城全圖》(簡稱乾隆圖),其中,地安門內雁翅樓亦為南北兩端共四座,左右對稱排列,樓分上下兩層,屋面為硬山形式,但房屋間數與清康熙年間的《清皇城宮殿衙署圖》略有不同。由於圖紙受損,北端的兩座雁翅樓實際間數不詳,東北雁翅樓可分辨間數為14間,西北雁翅樓可分辨間數為11間;南端的兩座雁翅樓比較清晰,均為36間。

  德國東亞考察團普魯士皇家兵工學會製圖根據1900年-1901年調查繪製了《全北京圖》,該圖為實測圖,圖中在地安門內南北兩端的東西兩側,用線條勾畫了相對的外凸區域。通過與乾隆圖對比,推測這四處外凸區域應為四座雁翅樓所在位置。

  對比發現,此時地安門內北端西側的西樓巷已經與地安門內大街相通,巷口把北端西側外凸區域一分為二。北端東側的外凸區域明顯短於西側的外凸區域。據此推斷,1900年-1901年,南端的兩座雁翅樓保存較好,北端東、西兩座雁翅樓規模已經發生改變,至少西北雁翅樓已經被打開豁口,東北雁翅樓的規模則明顯縮小。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出版的《最新詳細帝京輿圖》,在地安門內大街的南端東、西兩側分別標注“東樓”“西樓”,北端卻無任何標注。從圖中看,除西北側西樓巷與大街連通外,東北側安樂堂衚同也已經與大街相通。推測,南端的兩座雁翅樓保存較好,北端的兩座雁翅樓拆改較多。

  1934年繪製的《最新北平全市詳圖》,雖然不是實測圖,但該圖繪製比較詳細,圖中明確反映了地安門內大街南端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曲尺形建築,應為東南、西南雁翅樓。但在與之相對應的地安門內大街北端,未標註明顯的、大體量的、豎向排房式建築,僅在西側西樓巷巷口往北的位置勾畫了一塊外凸區域,經對比,該外凸區域與南端西樓平齊,不知是否就是2005年發現雁翅樓殘存遺跡的地方。(史可非 姚華容)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