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M截圖未命名.jpg.jpg
原標題:石壩和土壩的曾經繁華
通州漕運碼頭牌樓已成新景觀
蘇繡《姑蘇繁華圖》展示了古運河碼頭的繁忙景象
通州曾是京城漕運倉儲重地,當年流行着“五閘二壩”之説,其中“二壩”指的就是曾盛極一時的通州漕運重地——石壩和土壩碼頭。它們是古代中國漕運文化的見證,也是最為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産之一。
明中期建起石壩和土壩碼頭
石、土二壩漕運碼頭形成於明代中期。明嘉靖七年,直隸監察御史吳仲奉旨疏浚通惠河。因明朝改建北京城時,將部分元代通惠河圈入皇城,包括通惠河原起點積水潭,城內河段不再通航,因此,修浚後的通惠河起點改在了東便門外的大通橋,然後沿元代通惠河故道向東至通州城西北,並在城北開鑿下游新河道入白河。通惠河下游改道,也是因為明朝時通州南擴將原通惠河一段圈入了城中。為解決河道自西向東落差20米運糧駁船無法逆水西上的難題,修浚工程在東便門到北運河段四十里的通惠河上改建了大通閘、慶豐閘、平津上閘和下閘以及普濟閘五座船閘,即“五閘”。
吳仲考慮到大運河北端的張家灣碼頭一帶人煙過於密集,有礙漕運,於是,修浚工程將碼頭移到城北門外新開鑿的通惠河口以南,在大運河西岸建成了南北毗鄰的石壩碼頭和土壩碼頭。石壩在現今通州石壩遺址公園一帶;土壩以木排樁擋土夯築而成,位於今通州舊城東門外的運河西。
石土二壩承擔漕糧入倉職能
為實現石、土二壩碼頭的高效運轉,朝廷制定了《漕運則例》,對二壩碼頭進行明確分工——石壩承擔正兌漕糧轉運入京倉的職能,土壩碼頭承擔改兌漕糧轉運入通倉的職能。通倉就是通州西倉和中倉的統稱;京倉則是設置在北京城內各處十三個糧倉的統稱,兩倉皆為明清皇家糧倉。
石、土二壩碼頭還設置了較為齊全的管理機構和配套設施。明清時期,均設石壩判官和土壩州同各一員,分別督管二壩漕糧轉運事務。石壩判官負責管轄軍糧經紀、水腳、船戶及白糧經紀、水腳、船戶六項差役,催督漕糧自石壩運抵京倉;土壩州同負責管轄軍糧車戶、船戶兩項差役,催督漕糧自土壩進入通倉。
明代時在石壩碼頭上建有石壩公館一座,也叫督儲館。石壩公館以南有個石壩掣斛廳,清代移至明代石壩公館;土壩碼頭上也建有土壩掣斛廳。掣斛廳是判官和州同的辦公地點,又稱督漕公廨。石壩東南高崗上還建有一座大光樓,為戶部驗糧官員辦公休息之處,俗稱“驗糧樓”,又稱“壩樓”。在壩樓西側咫尺之遙設有祖斛廟,俗稱斛神廟。廟裏的木架上放着一張鐵質的“祖斛”。斛是坐糧廳統一製作下發的量米用的木品質具。
石、土二壩均建有號房,也稱“窩夥”,作為役員們休息處和臨時糧倉,以應對颳風下雨的壞天氣或糧食無法及時搬運的情況。二壩還設有袋廠,用於裝運漕糧入京通二倉,由運糧置袋經紀掌管。在土壩碼頭以南的東嶽廟,還有貯存二壩備作鋪苫糧垛、揚曬漕糧等需用蘆席的席廠。
“老爺”懶惰社人調包
石、土二壩是朝廷最重要的專屬漕運碼頭。按照規定,每年各省完糧時間為三月,每年石、土二壩碼頭行糧時間從三月上旬至九月,一直扛夫喧轟,晝夜不息,至十月運河封河之前,漕船陸續返還。每年漕糧上壩,古老的運河裏就停滿了各省按照規定時限陸續到達碼頭的漕船。各種船隻逶迤排列,帆檣林立,鱗次櫛比,一望無際。為避免民船、商船與漕船爭用碼頭,朝廷在兩壩之南另辟有民用碼頭,並在漕運碼頭和民用碼頭之間建立一座黃亭界分,凡民間客貨船隻一律不許越過黃亭北上。
每當晨光泛起,擠滿了等待漕糧驗收的各色人等的堤岸上便開始熱鬧起來。各省督運漕糧的官弁、旗丁、船主,為疏通打點東奔西跑;至於經紀、斛頭、督管、水腳、車戶一班人等,也七手八腳忙着為自己要幹的活兒做準備;碼頭為數最多的一個勞動群體是幾千名扛夫,被稱為“扛大個兒的”,他們三五聚集,準備開工。
由倉場總督委派的屬員和坐糧廳廳丞組成驗收官,被通稱為“老爺”。一通鑼響,“老爺”們率領坐糧廳有關各科官胥及社人等,威風凜凜、浩浩蕩蕩來到碼頭查驗漕米的成色。隨着漕運弊端日漸加深,“老爺”們變得越來越懶惰,驗收形式逐漸由驗糧官親自登上漕船演變成只是坐在大光樓內,等候經紀派人上船舀來一托盤米樣,再由社人呈上請“老爺”查驗。
當年,社人常常身攜好壞不同的米樣,如船戶給了好處,社人就通過調包呈上好米樣,順利通過驗收;否則就呈上壞米樣,不合格的後果就是要由船戶雇工把糧食運到曬米場,進行篩、揚、曬。驗收合格後由經紀名下的斛頭上船過斛,由督管刮平、倒斛裝袋,這一刮一倒又可大作手腳。從調包換樣、過斛盈虧,便可見漕運弊端的冰山一角。
兩斛裝一袋漕糧稱一石(約160斤),由“扛大個兒的”像螞蟻搬家似的扛上石、土二壩碼頭,臨時碼垛囤貯,稱為“坐糧”。然後再扛到等候的駁船上,每船裝一二百袋不等,轉運皇家糧倉。扛包腳錢按照路途遠近、任務緩急、天氣變化等情況臨時增減。“扛大個兒的”每扛一袋領一根竹籤,稱“籌”,也叫籌碼,每天憑籌碼多少領取工錢。
石壩漕糧入京倉路線是由號房將漕糧扛運入駁船後,逆流而上,經通惠河五閘分段駁運至大通橋,再從大通橋起車轉運至京倉。土壩漕糧入通倉的最初路線是城內車運路線,漕糧從土壩上岸後由車戶起車入通州東門,沿着東大街至北大街南端,過通流閘橋至南大街北端後轉入西大街、新城大街,先後抵達通州中、西兩倉。為改善漕糧運輸效率和降低運輸成本,明萬曆年間開始從土壩經通州護城河水運漕糧至通倉。清代時,石壩漕糧也由大通橋改經北京護城河,水運至京倉。
在明代,石、土二壩碼頭的漕糧運輸規模每年固定為四百萬石,其中正兌糧米三百三十萬石,改兌糧米七十萬石,分別經石壩和土壩轉運。至清道光後逐漸減至二三百萬石。隨着清末漕運制度廢止,通州漕運碼頭也因失去歷史作用而湮沒無聞,但仍存於東直門和朝陽門街巷內的祿米倉、南新倉、北新倉等古老建築,還見證着這段不滅的漕運史。(孫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