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廣安門:先有大街 後建城門
廣安門明代稱廣寧門,又名彰義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倣永定門城樓建,由城樓、箭樓、甕城組成。城樓為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臺通高26米。廣安門箭樓、甕城和城樓分別於1955-1956年間拆除。殊不知在廣安門建起之前,這條大街就早已形成並且人氣興旺。原來北京在古代稱薊城,先秦時期(春秋戰國)曾是燕國都城,薊城大約就在現廣安門一帶。由此往後,唐朝幽州城中的主幹道檀州街也是在此位置,外地官員進京朝覲應召,京官派往外地赴任就職都要從這裡通過。這條街是古時由西南方陸路出入京城的唯一通道,確切地説是先有了這條大街後才修建了這座城門。
從新中國建立至上世紀90年代初,廣安門大街格局基本沒有變化。直到90年代中期才拓寬了廣安門大街,道路兩側建起新樓,特別是修建了立交橋和濱河公園,建立了“建都紀念柱”和“建都紀念闕”,居民們除休閒娛樂之外還多了憑吊歷史、懷念往昔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