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禦園:景山公園

日期:2016-11-04 11:21    來源:北京市園林綠化局

分享:
字號:        
  • cuile310.jpg.jpg
  • cuile310.jpg.jpg

  景山公園地處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佔地23公頃。南與紫禁城的神武門隔街相望,西鄰北海公園。景山山高42.6米,海拔88.35米,是北京城的最高點。站在山頂可俯視全城,金碧輝煌的古老紫禁城與現代化的北京城新貌盡收眼底。

  景山開發於金代。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建大都時,景山是皇城之內的禦園,曾是皇宮的一部分。明清兩代對景山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明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在修建北京城時用拆除元代宮殿的渣土和挖掘故宮護城河的泥土在元代延春閣的基礎上堆起一座土山,高45.7米,取名“萬歲山”,又稱“鎮山”,意為“鎮壓元代之王氣”之意。山上種植松柏,山下種植果樹,故當時又稱“百果園”。園內陸續修建了富麗輝煌的壽皇殿建築群,包括壽皇門、壽皇殿、東西配殿、碑亭等。主要建築還配有永思殿、觀德殿等相對獨立的建築體系,使景山增加了深厚的人文環境。當時還飼養了很多鶴、鹿,每逢重陽節,皇帝總要攜后妃、內臣登山飲宴。清順治十二年(西元1655年),“萬歲山”改名為“景山”。乾隆十四年(1749年)原在景山東北部的壽皇殿移建於現址。乾隆十六年(1751年),景山山頂建造了五座造型優美、風格各異的亭子,自東向西分別為“周賞亭”、“觀妙亭”、“萬春亭”、“輯芳亭”和“富攬亭”,每個亭內供奉一尊銅佛,稱“五方佛”。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園內古建遭到嚴重破壞,亭內銅佛多數被劫走。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時,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自縊在景山東坡的槐樹上。

  景山於1928年正式對社會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對景山公園內的重點建築多次進行了修繕,鋪裝了山道和園路,1955年重新開放。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景山公園列為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近些年,在“文化建園”方針的指引下,景山公園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年舉辦的牡丹展,荷花展,秋實秋菊展,以其艷美的花色、溫馨的環境、濃郁的文化和鮮明的特色吸引着中外游客。1998年,公園復原了萬春亭內的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佛),受到中外游客的稱讚。今天,每年大約有200萬左右的中外游客到景山公園參觀游覽,尤其是在秋高氣爽的八、九、十月,人們來到景山登高遠眺,西山逶迤,若隱若現;太液秋風,波光粼粼;殿宇嵯峨,訴説滄桑;新樓拔地,展示未來。景山特有的文化,特有的地理位置,特有的觀賞視角,讓游人駐足觀賞,流連忘返。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