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北海公園

日期:2016-09-13 15:05    來源:新華網

分享:
字號:        
  • cuile315.jpg.jpg
  • cuile315.jpg.jpg

  北海公園是我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最完整的封建皇家園林之一,有着獨特的造園藝術風格,是我國古典園林的精華。

  北海公園的總面積為一千零六十三市畝。其中水面五百八十三市畝,陸地四百八十市畝。北海水面開闊,景物宜人。它的湖光塔影,畫閣曲廊,樓臺殿亭,疊石岩洞處處引人入勝。游人到此,仿佛置身於神話的境界之中。

  北海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和北京城的發展有着密切的聯繫。早在遼代,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時,城東北郊有一片湖泊,名叫“金海”,又稱“海子”,這就是北海的前身。金海中有一小島,叫“瑤嶼”,這或許就是琼島的前身。

  金滅遼後,改燕京為“中都”。天德二年(1150年),擴建“瑤嶼”,在島上增建了“瑤光殿”。金大定三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倣照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艮岳園”,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為中心,修建了大寧離宮,從那時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皇家宮苑。當時把挖“金海”的泥土擴充這個島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琼華島”,“金海”改稱“西華潭”。並在島的最高處建有宏麗的“廣寒殿”等建築。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營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年-1271年)忽必烈曾三次擴建琼華島,重建廣寒殿。當時廣寒殿為帝王朝會之所。殿為七間,東西寬一百二十尺,深六十二尺,高五十尺。殿內放置“瀆山大玉海”(即今北海團城內的大玉甕)、“玉殿”和“五山珍玉榻”。殿內懸挂一座玉制假山和玉制響鐵。殿後有兩個小石筍,石筍裏各有一個石龍頭,噴吐着從山腰深井裏引來的水。可見當時的廣寒殿工程之浩大、奢華無比。至元八年(1271年),琼華島曾改稱“萬壽山”,又稱“萬歲山”,以琼華島為中心,在湖的東西兩岸營建宮殿,聯繫大內和西內,發展成為一個頗有氣派的皇宮禦園。

  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北海又加以擴充和修葺,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1426-1435年),將“萬歲山”的建築進行大規模地擴建和修繕。並在圓坻(今團城)上修復了儀天殿,在圓坻南面的小島上建起了犀山臺圓殿。當時為了方便交通,在北海的東部拆橋填土,使團城和犀山臺與陸地相連接。明天順二年(1458年),在北海北岸創建“太素殿”。由於用錫做材料,又稱為“錫殿”,也叫“避暑涼殿”。當時為修建此殿,役使工匠三千餘人,花費白銀二十萬兩。在東岸建起了“凝和殿”,在西岸建起了“迎翠殿”,改團城兩面的吊橋為石橋。稱為“金鰲玉蝀”橋。(今北海大橋的前身)。並在新開挖的南海的瀛臺上建起了靠昭和殿”等許多建築。

  清朝建都北京後,崇信佛教的清世祖福臨於1651年,應西藏喇嘛惱木汗之請求,在“廣寒殿”的廢址上創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今永安寺)。因為島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稱為“白塔山”了。清高宗弘歷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對北海又進行了大規模地修葺和增建,前後施工達三十年之久,建起了許多亭、臺、樓、閣。清乾隆自謂“園林之樂,不能忘懷”,於是把江南園林之精華——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引進皇家宮苑。北海北岸的靜心齋,東岸的畫舫齋、濠濮澗等“園中之園”,就是在這個時期先後建成的。(今天的北海基本上保持了當時的佈局和規模。)到了晚清時期,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那拉氏(慈禧)挪用海軍經費,重修“三海”,對北海的古建築進行了修葺。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鋪設了小鐵軌,在靜心齋前修建了小火車站,慈禧常乘小火車到此游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北海遭到了侵略者的踐踏和破壞。在北岸的澂觀堂設立了聯軍司令部,萬佛樓內的一萬個金佛被搶劫一空,許多珍貴文物遭到搶掠和破壞。天王殿琉璃閣上至今還留着侵略者的彈跡,成為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歷史見證。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後,北海園林曾一度被反動軍閥所霸佔,直到1925年8月1日才正式開放為公園。

  北海,是一座由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高度智慧建成的園林藝術傑作,它不僅是我國的古代建築藝術的無價之寶。而且在世界園林史上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由於它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建築精巧別致,造園優美,風景秀麗,又坐落在北京城的中心地區,每年接待近千萬的游客,成為中外聞名的游覽勝地。(李景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