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日期:2016-06-28 10:27    來源:數字東城

分享:
字號:        
  •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jpg.jpg
  •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jpg.jpg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中心的東城區成賢街。1981年,在孔廟辟為首都博物館。2006年首都博物館遷出。2006年,國子監和孔廟成立北京孔廟和國子監管理處。

  孔廟始建元大德六年(1302),大德十年建成。是元、明、清三代帝王祭孔的場所,元末荒廢,明永樂年間重建,宣德、嘉靖、萬曆年間分別修繕大殿,添建崇聖祠,並將殿頂換成青色琉璃瓦。清順治、雍正、乾隆年間重修,崇聖祠改換綠琉璃瓦、各殿均為黃琉璃瓦。孔廟院落三進,佔地22000千平米,中軸建築,依序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正門名先師門,面闊3間,歇山頂,鬥拱大而稀疏,雖歷經重修,仍保存元代風格。先師門前有鑲嵌琉璃雕花磚影壁一座,門東西兩側,各立“下馬石碑”一座,為清代所立,碑陽與碑陰分別用滿、漢、蒙、回、托忒、藏六種文字刻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碑文。一進院東有神廚、宰牲亭、井亭;西有神庫、致齋所,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還有高大聳立的進士題名碑林。大成門面闊五間,為通向大成殿的過道門,門前立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詔命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的“加號詔書”石碑,立於大成門前,門內左右原排列着戟二十四和石鼓十;東置一鼓,西懸一鐘。今戟已無存,石鼓及鐘鼓均在。石鼓因其形似鼓而得名字,鼓上所刻文字為“石鼓文”。上刻十首游獵古詩,又稱“獵碣”,是清乾隆年間倣照先秦石鼓雕刻的。原石鼓為唐代在陜西出土,現存放於故宮博物院。大成門後院,古柏參天,甬道兩側有11座明、清兩代紀功碑亭,碑文內容除記載修葺孔廟、祭孔活動之外,主要是明、清兩代,特別是康、雍、乾三代盛世,帝王南征北戰的功績。大成殿為孔廟的正殿,是供奉孔子牌位,祭孔時皇帝行禮的場所。清乾隆二年(1737)改易黃琉璃瓦。光緒三十年(1904)升孔子為大祀,將正殿(大成殿)由原面闊7間進深3間擴建成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殿前月臺,繞以石欄,三面石階。前方檯階中嵌長7米、寬2米的青石浮雕丹陛。殿內正中設木龕,龕內供奉“大成至文宣王”木牌位。龕前設祭案,正位兩邊有配享牌位。殿內還擺放着琴、瑟、編鐘、編磬等祭祀用的古樂器。從康熙起,新即位皇帝按例在大成殿懸一匾,現存有康熙至宣統九位皇帝的題匾。1916年教育總長范源濂將清代題匾全部取下,改懸大總統黎元洪手書“道洽大同”匾。崇聖祠,位於大成殿後。明嘉靖九年(1530)位祭祀孔子五代祖先所增建。祀南向,前有崇聖門,東西有配殿,正殿5間,四週圍以院墻成為獨立的院落。清乾隆二年(1737)皇帝親諭孔廟使用黃琉璃瓦頂時,只有崇聖祠由青瓦改換成綠琉璃瓦。

  代表性景點:

  1、進士題名碑:進士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産物,科舉源於隋大業三年(607),終於清光緒31年(1905)。孔廟大成門及先師門間,分列元、明、清三代進士碑一百九十八通,元三,明七十七,清一百一十八,共記載了51624名歷代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其中,元三通為康熙年間國子監祭酒(校長)吳苑發掘出土的。

  2、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五進九間,紅墻黃瓦,金碧輝煌。是供奉孔廟神位、祭孔時,皇帝行禮的場所。大成殿內祭器、樂器、帝王禦匾均屬清代原物,實屬罕見。

  3、除姦柏:大成殿月臺前西側,有棵七百餘年的古柏。相傳明代嘉靖年間奸相嚴嵩代嘉靖帝來孔廟祭孔,行至樹下,狂風起,樹枝搖,打掉嚴嵩烏紗帽,人們稱柏樹有知,能辨忠奸,故稱此樹為除姦柏。  

  國子監始建元大德十年(1306),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光緒三十一年(1905),立學部,廢國子監,國子監作為全國最高學府和國學機構地使命便告結束。。明初改北平郡學,永樂二年(1404)復稱國子監。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依序為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大學,歷來倍受國家重視,多有修建,尤其經明永樂、正統年間分別進行的大規模修繕,清乾隆年間增建辟雍後,形成了今天的建築規模和格局。國子監佔地面積2萬7千多平米,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主體建築兩側有“二廳六堂”、禦碑亭、鐘鼓樓等,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前院東側有持敬門與孔廟相通,構成“左廟右學”。國子監大門,名集賢門。門內東西兩側有井亭;二門,名太掌門,門內左為鐘亭,右為鼓亭。門北甬道中有以座琉璃坊,坊內左右為黃琉璃瓦重檐碑亭。北為主體建築“辟雍”。辟雍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專為皇帝講學而建。平面呈正方形,深廣各17.7米,四角重檐攢尖頂,覆黃琉璃瓦。四面辟門,四週環以回廊和水池,池周為漢白玉雕護欄,池上架有四週石橋,通向辟雍四門,構成周代“辟雍泮水”之制。皇帝“臨雍”視學,由國子監監祭酒講經,皇帝作“禦論”,全監職官、學生圍辟雍四週觀聽。“臨雍”後,由國子監監刊刻“禦論”,頒發在京各衙門官學及各省儒學學習。辟雍北部的彝倫堂是藏書之所,正房7間。未建辟雍時,皇帝來講學,就在彝倫堂正中間設寶座。堂前由四廳:東為典薄廳、繩愆廳,西為典籍廳及博士廳。視國子監的管理機構。辟雍兩側各有廂房33間,為授課處。東為率性堂、誠心堂、崇至堂;西為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統稱六堂。彝倫堂後的敬一亭,建於明嘉靖七年(1528),別成院落,內有禦制聖諭碑等7座。亭東為祭酒廂房,西為司業廂房,視國子監最高長官──國子監祭酒諭其副職司業的辦公地。國子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地場所,曾有俄國、交趾(今越南)、高麗(今朝鮮)、日本等國的留學生和蒙、回、藏、滿等少數民族學生在此就讀。東西六堂原有十三經刻石189座,另加“禦制告成”碑一座,共190座。自雍正四年(1726)始,至乾隆二年(1737)完成,歷時十二年,收藏於大成懋勤殿。乾隆五十六年(1791),欽命考訂,並動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成,立於太學,並以墨拓本頒發行各省。1956年修繕國子監時,石經移道孔廟與國子監之間的夾道內,1981年加蓋屋頂,使石經得到妥善保護。  

  代表性景點:

  1、辟雍:國子監最大主體建築,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是清代皇帝講學的地方。重檐,黃琉璃瓦,四角攢尖,殿內無梁柱,鎏金寶頂式方型殿宇,是目前世界獨一無二的古代“學宮”。由劉墉、和珅等負責設計建造。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譽為北京“六大宮殿”之一。大殿前檐高懸乾隆帝御書“辟雍”匾額。殿四週環水,以漢白玉石為欄,環繞成圓,形成外圓內方格局。東西南北設有石橋直通辟雍四門,構成“辟雍環水”,以喻天圓地方,流傳教化之意。殿內穹隆彩繪天花頂。北南東三面分別懸挂乾隆、道光、咸豐三帝御書書匾。殿中設置的寶座、禦椅、禦案、龍屏等皇家器具,皆為當年乾隆“臨雍講學”時的原物。

  2、琉璃牌坊:國子監琉璃牌坊,高大華美,三門四柱七座。位於二門內辟雍前,是北京唯一一座專為教育設立的琉璃牌坊。牌坊正中,正背兩面有醒目“圜橋教澤”、“學海節觀”,均係乾隆皇帝御書。牌坊上覆黃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學重教的傳統。

  3、彝倫堂:藏書傳經授業場所:辟雍正北為彝倫堂,原係元代國子學崇文閣舊址。明永樂年間重建,改稱彝倫堂。辟雍興建之前,皇帝到國子監視學,均在此設座。中門“彝倫堂”匾為康熙皇帝御筆。

  4、十三經刻石:亦稱“乾隆石經”,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著作,研究儒學的珍貴史料。清代蔣衡游歷長安,見“開成石經”眾手雜書,紊亂不堪,深以為憾,決心自書一部十三經,從雍正四年至乾隆二年,歷時12年完成這部63萬字經文手書。乾隆56年經考訂蔣文並動工刻石,乾隆59年碑刻成,立於太學。此刻石原放國子監六堂,1956年移至國子監與孔廟之間夾道內。

進士題名碑

  門票價格:10元。開放時間:全年8:30-16:30。聯繫電話:64057214。乘車路線:地鐵5號線(雍和宮站);電車104.108;公交13路。(國子監街13、15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